咳嗽超两周注意 肺结核卷土重来
“儿童肺结核死灰复燃?”现在很多年轻家长都伤不起,一听见儿童疾病方面的风吹草动,就会如临大敌。最近确实有媒体报道,近年来儿童结核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那么,在现今的医疗条件下,儿童结核病到底有多大杀伤力?是否已波及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主任、上海医学会儿科专委会感染学组组长周云芳。
小儿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最多见的就是肺结核。由于推广了卡介苗接种及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这几十年来结核病确实已经声响不大,但绝非销声匿迹。来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科的数据显示,目前该院每年收治结核病儿童已超过500例,相比5年前增幅明显。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周主任则介绍说,这些年上海小儿结核病的患者始终零星存在。“主要是因为结核感染比较隐匿,有一定的比例是隐性感染和轻症感染,不被大家注意。”
一般来说,早期儿童肺结核不易被发现。小孩子抵抗力较弱,容易伤风感冒,而肺结核的早期症状和普通的伤风感冒并无多大差别,都是咳嗽,发热,往往也会持续一周以上。因此,初期两者很难区别。要区别肺炎与肺结核,只有做针对结核病的相应检查,如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PPD)、血沉、拍X光胸片,甚至胸部CT才可能辨别。
那么孩子一旦患了肺结核,怎样能尽早发现呢?周主任建议家长,如果孩子持续咳嗽达到两周,而且伴随着持续低热,尤其是午后低热,面色潮红,家长们就要格外警惕了。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PPD检查和拍摄胸片,必要时还要做胸部CT和结核菌感染的相应检查,注意结核病的排查。疾病发现得越早,病情越容易控制。
周主任介绍说,这要视结核病的不同种类而定,严重的仍有致命危险。儿童中多见的是原发综合征,症状轻微,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治疗起来也相对容易。但如果出现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或者是肺外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若不及早治疗,就有可能危及患儿生命,有些即使结核感染控制后,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而儿童中出现如成人常见的结核空洞等慢性结核病的机会则较少。
近年来,人口流动性增强,各地的免疫预防接种普及率不尽相同,人群的防病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曾经有个新生儿,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检查出粟粒性肺结核,医生都觉得奇怪。后来发现,孩子他妈三分之二的肺已经浸润,居然一点就医意识都没有。”周主任告诉记者,大城市人来人往,传染源难免增多,如果不增强防病意识,各种传染病的感染机率就会增大。
另一方面,人们依然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马路上仍随处可见随地吐痰之人。由于肺结核传播是通过呼吸道,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高声喧哗等使带菌液体喷出体外,其他人吸入后就会被感染。有证据表明,随地吐痰在结核病的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家长首先要注意避免孩子和结核病患者的接触。由于隐性感染者的存在,周主任建议,人多的公共场所,公车地铁等空气不流通的密闭空间里,要特别当心。让孩子养成与他人谈话时保持一定距离的习惯。此外,还是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而对于成人来说,不随地吐痰,便能有效减少传染源,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健康的环境。
Q:上海的儿童卡介苗接种已经普及,为什么结核病还是不能根除?
虽然疫苗对传染病的控制十分有效,但还不能做到完全消灭传染病。周主任解释说,如今不仅国内,世界范围内人口流动也在增加,传染源可能从农村或边远地区带到城市,也可能从非洲贫困地区带到发达地区,只有世界范围内都能有效控制传染源,结核病才有可能根除。至于卡介苗,目前的研究表明:卡介苗接种可以预防和减少儿童结核病的患病及死亡,特别是对儿童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具有一定功效,但不能防止结核感染;只能使原发感染的结核受到抑制,其保护力为50~80%。
周主任还告诉记者,在世界范围内,结核病的确诊手段也是薄弱的。由于结核菌培养需时很长,即使快速培养也要历时3周,其他诊断方法如免疫检测等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目前有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结核杆菌,比较快速,但该技术尚未在临床普及,这些都给结核病的诊断带来困难。另一方面,肺结核的治疗时间长,病菌容易产生耐药性,这更为结核病的根除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曾经一度猖獗的猩红热,由于抗生素药物的广泛应用,已经不再那么可怕。然而,猩红热的患儿仍零星存在,今年在上海还一度流行。猩红热的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今年流行期出现个别患儿由于用药时间过短,出现症状反复。一般来说,猩红热治疗应7-10天,如果时间过短,疾病容易反复,甚至可出现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并发症。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由于减毒活疫苗的应用,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在一些工业化国家,脊髓灰质炎目前已基本消灭。
我国已消灭脊髓灰质炎多年,但近来,我国部分地区又暴发3至5例脊髓灰质炎,引起了卫生部门的注意。
血吸虫病曾流行于长江流域,经过50多年的有效防治,总的来说,全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最近部分地区又呈现出扩散蔓延情况。就在今年6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曾向全国多个省市教育厅(教委)发布2011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四次预警,就中小学预防急性血吸虫病感染工作进行了部署。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