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慢性胃炎胃脘痛

发布日期:2014-10-03 02:47:54 浏览次数:1595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症爲主要病理變化的疾病。根據胃粘膜的組織學改變,可分爲淺表性、萎縮性、糜爛性和肥厚性胃炎。按病變的部位又可分爲胃體胃炎和胃竇胃炎,胃體胃炎的粘膜萎縮性病變多呈瀰漫性,只侷限於胃體而不侵犯胃竇部,胃酸分泌功能有嚴重障礙,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和血清抗壁細胞抗體多呈陽性反應,可有維生素B12吸收障礙並導致惡性貧血;胃竇胃炎以胃竇部粘膜受累爲主,多侷限於胃竇部的萎縮性病變或兼有淺表性炎性病變,同時胃體粘膜也可出現較輕並呈竈性分佈的萎縮病變。

慢性胃炎的臨牀表現,一般都不典型,病程緩慢,常反覆發作,除胃部不適或疼痛外,各類型的慢性胃炎臨牀表現有所不同,淺表性胃炎一般表現爲飯後上腹部不適,有飽悶及壓迫感,噯氣後自覺舒服,有時還有噁心、嘔吐泛酸及一時胃痛,無明顯體徵,萎縮性胃炎主要表現爲食慾減退,飯後飽脹,上腹疼痛以及貧血、消瘦、疲倦和腹瀉等全身虛弱症狀。肥厚性胃炎則以頑固性上腹部疼痛爲主要表現,食物和鹼性藥物能使疼痛緩解,但疼痛無節律性。部分慢性胃炎病人可有上腹部及左上腹輕度壓痛,亦有表現爲反覆上消化道出血

現代醫學對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瞭。可能是急性胃炎的遺患,亦可能與長期服用對胃有刺激的食物或藥物有關,長期膽汁返流可造成慢性胃炎。自身免疫反應可能與萎縮性胃炎的病因有密切關係。

由於慢性胃炎沒有特異性症狀和體症,所以胃鏡和活組織檢查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方法。淺表性胃炎常以胃竇最爲明顯,且多爲彌慢性,胃粘膜表面呈花斑狀(紅白相間)改變,常有灰白色或黃白色膿樣分泌物附着在粘膜上,並可見侷限性粘膜充血、水腫、糜爛和出血。萎縮性胃炎粘膜蒼白或灰白色,皺襞變細或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見,但粘膜顏色常受到血紅蛋白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肥厚性胃炎見到異常粗大的粘膜皺襞,有時呈腦回狀或結節狀,顏色較暗,常伴糜爛出血。活組織檢查可見炎性細胞浸潤,淺表性胃炎腺體正常無改變,萎縮性胃炎有腺體減少,嚴重者有幽門腺化生或腸腺化生。

慢性胃炎目前尚無特別治療方法,主要採用抗茵,助消化、解痙止痛藥物等。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經過治療,症狀可完全消失,而當發展爲慢性萎縮性胃炎時,治療效果則不理想。

慢性胃炎在中醫學屬“胃脘痛”範疇。認爲本病的發生是由於飲食與情志所傷,兩者又互爲影響,而致胃痛。飲食所傷,脾胃受損,再遇情志所傷,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克脾,而致肝胃不和;肝鬱氣滯,鬱而化火,而致肝胃鬱熱,火鬱熱蘊,又易耗傷胃陰,胃陰不足,失其潤降;初病在氣,久痛入絡,脈絡受損,氣血失和而致瘀血作痛;病久不愈,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或脾胃素虛,又過食生冷,克伐中陽,轉爲脾胃虛寒之症。

[古方療效]

採用純中藥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3562例,治癒(臨牀症狀消失,纖維胃鏡檢查胃內炎症消失,HP檢查陰性)3542例;顯效(臨牀症狀消失,纖維胃鏡檢查胃內炎症基本消失,HP檢查爲弱陽性)12例;好轉(臨牀症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胃內炎症好轉,HP檢查陽性)8例。

採用純中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5268例,治癒(症狀消失、胃鏡病理檢查萎縮消失)5155例;顯效(症狀消失、胃鏡病理檢查萎縮基本消失)93例;好轉(症狀減輕,胃鏡病理檢查萎縮改善或轉爲淺表性胃炎)20例。

採用純中藥治療慢性糜爛性胃炎4698例,治癒(臨牀症狀消失,胃鏡複查無糜爛、水腫)4612例;顯效(臨牀症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糜爛、水腫面縮小)86例。

採用純中藥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3902例,胃腕脹滿疼痛3125例,食慾不振2456例,胃脘嘈雜灼熱1258例,噁心、嘔吐黃綠苦水3205例,胸骨灼痛2567例,上腹壓痛2659例。經治療後,結果治癒(臨牀症狀消失)3877例,好轉(臨牀症狀基本消失)25例。

採用純中藥治療慢性肥厚性胃炎3569例,有效率100%,治癒率95%。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