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小儿胃炎背后的真凶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副刊) □本报记者李娅 通讯员张红宇 王琛
在不少家长的观念里,“胃炎”似乎只是成人的疾病,其实不然,现在该病正在成为儿童长期腹痛的主要病因。一项研究表明:长期腹痛的孩子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超过95%,其中5-8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小的孩子患上了胃炎?小孩的胃炎很难治吗?本期“专家坐诊”特别邀请武汉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梅红,给大家介绍引起小儿胃炎的种种原因及治疗方法。
所谓胃炎,就是说胃黏膜发生了炎症性病变,一般通过胃镜检查就可以确诊。梅红主任说,门诊常常接诊长期腹痛的孩子,很多都是经过家长“治疗”无效才来的。小孩肚子痛,家长首先想到的是长虫了,于是给孩子吃驱虫药,结果没看见虫子下来,孩子腹痛依旧。到医院做检查,原来是得了胃炎。家长还纳闷: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得胃炎呢?
梅主任介绍,儿童胃炎的主要症状就是腹痛,急性胃炎伴有发烧、或呕吐症状,慢性胃炎则主要是肚脐周围或上腹部长期间歇式疼痛。经过临床观察,发现导致儿童胃炎的“真凶”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种是急性细菌感染,比如吃了不洁的食物,引起急性胃肠炎,往往上吐下泻,发烧腹痛,比较容易诊治。另一种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近年最引人注意的致病菌,有很多资料证实:这种细菌与胃炎的关系密切,小孩患病多由成人传染。做呼气试验检查阳性,加上腹痛等症状,就可以确诊。
治疗:急性感染用抗生素治疗有效。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采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方案: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一般一个疗程就可见效。需要提醒的是,幽门螺杆菌通过消化道传播,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碗筷消毒,实行分餐制。特别是老年人不要用嘴咀嚼食物后再喂给孩子。
正如伤风感冒一样,腹部受凉是儿童胃炎的最常见原因。尤其是在换季的时候,如果照顾不周,往往引起胃肠型感冒,常见表现就是腹痛拉肚子,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病情迁延,就会导致慢性胃炎。由于小儿不会表述或述说不清,容易误诊。
治疗:方法很简单,服用具有温胃作用的霍香正气制剂就可以。切记不要滥用抗生素。如果伴有消化不良,可以喝点午时茶。平时注意腹部保暖。
婴幼儿如果对某种奶制品或含奶辅食过敏,也可引起胃黏膜发生糜烂,形成急性胃炎。表现为腹泻、腹涨及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大一些的孩子往往是在吃了虾蟹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后发病,有的还伴有过敏性紫癜等症状。过敏引起的胃炎一般都是急性,如果治疗不对症,也会拖延成慢性胃炎。
治疗:需要做过敏原检测,只要明确了诊断,及时停止食用引起过敏的食物,同时采取抗过敏治疗,治愈这类胃炎并不困难。
心理因素导致的胃炎在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孩子中最常见,几乎每天在8-10点发病,休息时症状轻,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症状加重。孩子腹痛时全身大汗,甚至满地打滚,但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发现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胃镜检查也只发现轻度糜烂,病情与表现明显不符。
治疗:适当服用调节植物神经的药物,主要是心理辅导,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病情”,尤其不要问“今天胃疼了没有”。当然,也不要粗暴批评孩子“装病”。
有的孩子自幼有吃零食、偏食、挑食、饮食不规则(吃饭不能定时)等不良习惯,使胃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破坏了胃分泌的节律,久之便容易患胃病。 有的中小学生,不吃早餐,中午回家已饥肠辘辘,便狼吞虎咽地吃饭,食物嚼不烂,甚至边吃饭边看电视,自然加重了胃的负担,天长日久,就会出现腹痛、厌食、消瘦等症状。还有的孩子喜好冰冻碳酸饮料,如果一次喝下太多,会造成胃黏膜急性损伤,严重的甚至消化道出血。
治疗:规律饮食,少吃零食。
最常见的就是在孩子感冒好了以后,没多久出现恶心、胃部不适或疼痛,甚至出现呕血或柏油样便。这多数是因为感冒期间服用药物所致,比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强的松等药物,对胃黏膜有损伤,严重的会导致消化道出血。
治疗:家长要告知医生孩子曾服用哪些药物。停止服用这些药物。感冒后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药物对胃黏膜的损害。
此外,引起儿童胃炎的因素还有遗传、其他疾病、化学中毒等。梅主任提醒家长:儿童发生胃疼不要乱服药,最好到医院给孩子做个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小时候就得了胃病,长大不就成病根了吗,梅主任说,对胃病大可不必恐慌,胃病就像感冒,不能根治,但也不会落下病根。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