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病毒性心肌炎轻易与什么疾病混淆

发布日期:2014-10-25 08:01:38 浏览次数:1595

对于年轻的人群,最可能得的就是病毒性心肌炎。顾名思义就是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或慢性炎症。一般是在病毒感染(如感冒咽痛腹泻等)后的1-3周内发生。主要经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也可通过免疫机制引起心肌炎症。常因胸痛心悸引起注意。

心电图诊断可发现心律失常或心肌损伤。抽血进行病原学、心肌酶谱诊断或作心肌活检有助于进一步诊疗。病情轻重相差悬殊,轻者,病人无任何不适,或心脏偶有早搏(过早搏动);重者,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重度心肌炎轻易诊察,而轻度心肌炎则很难诊断,仅有早搏(过早搏动)而诊察心肌炎者,多为臆测性诊察。

风湿性心肌炎是湿热的重要现象之一,其发作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因此,风湿性心肌炎患儿发作前多有链球菌感染史,如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本病的特点是:①多发于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婴幼儿甚为少见。而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包括新生儿、婴儿乃至成人。②心脏受累包括心内膜、心肌和心包,故称全心炎,以心内膜受累最多见,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而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侵犯心肌,也可累及心包,此时称为病毒性心肌心包炎。累及心脏瓣膜者甚为少见。③风湿性心肌炎主要现象为奔马律,心电图以P2R间期延长(度房室传导阻滞)为主,严重心律失常者少见。而病毒性心肌炎多有各类早搏(过早搏动),也可有不同程度的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速等。另外,风湿性心肌炎引起猝死者少见,而病毒性心肌炎可致病儿猝死。④风湿性心肌炎的实验室诊断可有链球菌感染的证据,如抗O高、C反应蛋白阳性等。而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现象为心肌酶谱异常,或与病毒感染有关的抗体滴定度升高,免疫球蛋白异常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和心肌炎有相似之处。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心内膜弹力纤维增厚,病变可累及瓣膜、心内膜下心肌也可发生或坏死。本病多发生于6个月左右的婴儿。其临床现象为心脏扩大(以左室大为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衰竭),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心电图现象为电压高,提示心房或心室大(以左室大为主)。而病毒性心肌炎多为低电压和ST2T波异常。EFE之超声心动图主要现象为心内膜反光增强、增厚,心肌收缩无力;而病毒性心肌炎多数现象正常,有心力衰竭(心肌衰竭)时可见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无力,少数可见心包积液征。

小儿原发性心肌病起病迁延,病程长,多以扩张型(充血性)心肌病为主。其临床特点是心脏明显扩大,X线现象为心脏普遍扩大或呈球形,心脏搏动弱,超声心动图多显示左房左室大、心功能减退,也可显示心室壁肥厚。心电图可有电压高、各种心律失常及非特异性的ST2T波改变。

本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病因尚不清楚,主要累及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多见于5岁以内婴幼儿。其临床现象为发热(多为高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皮疹,结合膜炎,口唇红斑干裂,口腔粘膜炎症,非化脓性淋巴结炎。10%~40%患儿心脏受累,主要是冠状动脉炎,可有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或动脉瘤破裂致猝死。本病累及心脏时需与心肌炎相辨别。但心肌炎通常无持续发热,也不会累及皮肤粘膜和淋巴结,超声心动图诊断有时可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和动脉瘤。

(1)白喉所致中毒性心肌炎此类心肌炎患儿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和早搏(过早搏动),心力衰竭(心肌衰竭)发生快,且易致心源性休克。可根据流行病学对本病做出诊察和辨别诊察。近年来,由于三联疫苗的广泛应用,白喉的发作率已大大降低,因而由白喉所致的心肌炎已甚为少见。

(2)落矶山斑热(RMSF)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主要发生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南非。其临床特点为头痛、发热和皮疹三联征。RMSF由蜱传播,可由立克次体血管炎及血栓引起心肌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肾功能障碍、血管性虚脱水肿及手足指趾坏疽。实验室诊断可有血小板减少、血钠低。免疫组织学诊断发现立克次体,或由PCR方法发现在血流中有立克次体核酸序列,即可诊断RMSF。

(1)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硬皮病等,均可引起心肌损害。但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常累及多个器官。因此,此类病人除心肌损害外,尚可见关节、皮肤、肾脏、肝脾等损害。实验室诊断可见血沉快、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阳性、狼疮细胞阳性等。

(2)糖原累积病主要是型糖原累积病。可有心脏扩大而心脏杂音不明显。其心电图特点PC是P波高尖,P2R间期缩短,QRS波电压升高。本病常侵犯骨骼肌,故患儿常有肌张力低下。

(编辑:永朋)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