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破解医学难题 发现心脏病致病基因
一个65人的大家族,在接受分析的44人中,有17人患有心房颤动(房颤),其中最小的一个患病者只有6岁。而这样的家族悲哀,甚至连解决的办法都没有。这种状况有望成为历史。昨天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两位上海科学家的文章,在全球科研人员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努力后,房颤的首个致病因素终于被发现了。
这一项目课题组20位研究人员的代表,同济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内科专家陈义汉博士等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徐世杰博士等昨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陈义汉博士介绍说,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65岁以上的老人中,发病率高达5%以上。房颤可以促发心力衰竭,引起中风等血栓和栓塞事件。老年人中有1/3的中风正是由于房颤引起的。自从1850年人类发现房颤至今,150多年过去,其发病机制一直未被搞清。
从1998年10月至今,陈义汉博士等人和徐世杰博士等人先后加入到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科学工作者也给予了有力帮助。这些科学家通过对房颤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定位致病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选择可疑基因,又通过细胞电生理分析加以证明,最终,在这两位30多岁年轻博士的带领下,人类发现了首个房颤致病基因。
这一基因的发现,为房颤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对于研究针对性的新药、早期诊断等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去年一年中,我国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数为21篇,其中上海科学家发表论文数为4篇。(吴华)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