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治疗
2012年09月04日 11:45 | 编辑:朱叶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据目前人口出生率及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估计我国每年有15万病儿出生。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一些复杂的病例在出生后不久便会夭折,少部分病例可终生无症状,而在死后尸检时发现。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简单畸形和一些复合畸形,如法乐氏四联症等。出生以后,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自行愈合,需进行及时矫治,反之,可造成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影响患儿发育,发生心力衰竭、细菌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永远丧失手术矫治时机。此外,先天性心脏病的阴影将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以往无论是简单或是复合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都需依靠外科手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尤甚是心导管技术的蓬勃发展,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心血管畸形已成为可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可经介入治疗的方法得以根治,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体动脉至肺动脉瘘等。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既往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适应症窄、方法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未能得以广泛普及和推广。新近Amplatzer封堵器的问世,极大地拓宽了介入治疗适应症,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简化了操作方法。
介入治疗主要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体动脉至肺动脉瘘和室间隔缺损等的根治性治疗。对于一些暂时无法手术或是已丧失手术矫治时机的先天性心脏病经此方法治疗后,可较好地等待手术矫治或是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此外还有一些手术矫治不彻底或不完全的先天性心脏病也可采用此方法进行补救性治疗。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手术后残余漏、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等,均可采用介入治疗加以补救。本文将着重谈论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领域的进展。
微创治疗
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最传统、最彻底、最经典方法是采取胸骨正中切口方式,此种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手术由于从胸骨正中作切口,将心脏全部暴露在视野内,几乎适合所有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
但是,这种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法的缺点是手术中失血较多,且术后胸部会留下一条较长的疤痕,不仅影响美观,对术后病人的心理创伤也较大。
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狭窄的病人,可以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房缺修补术、经胸微创房缺/室缺封堵术等先天性心脏病微创手术,达到减少创伤、美容、节约费用等好处。
先天性心脏病微创手术优点多——四类先天性心脏病可选微创
随着心脏病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及病人对手术效果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一些旨在减少损伤、尽量不影响外观的心脏微创手术出现。微创手术是未来心脏病治疗的一个方向。
单纯性的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狭窄可以采用微创治疗,但也要视其具体病情决定,不是所有的这四类先天性心脏病都能采用微创。按照心胸外科的经验,有近一半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采用微创治疗。微创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年龄及体重均有一定要求。
心脏的微创手术总体上要求医院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医生用最佳的方法,保证患者最小的创伤,最好的体内环境,最小的心理创伤。
经胸微创封堵术,该手术无需体外循环,在全身麻醉和超声引导下,经右胸做小切口,患者术后恢复快,损伤小;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房缺/室缺修补术,该手术在右胸做一个3-5厘米的切口,胸腔镜从切口进入,在胸腔镜的引导下,进行微创修补术。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微创手术要求高
先天性心脏病微创手术有几个好处,损伤小、恢复快,而且术后只留下很小的疤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多数年龄在18岁以下,术后在胸口留下很长的疤痕,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影响比较大。
先天性心脏病微创手术的关键因素是设备和技术。胸骨正中切口将心脏的整个视野全部暴露出来,而微创手术只是将心脏的部分视野暴露出来,其他要靠医生的经验和影像设备的介入完成,因此对设备、主刀医师技术的要求比正中切口更高。尽管没有较大范围的统计数据显示多大比例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接受微创治疗,但从心胸外科的手术病人看,大约一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以接受微创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