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中老年人预防脑中风支招
中风成我国三大致死病之一,如果注意生活细节可大大减少死亡率和发病率
专家为中老年人预防脑中风支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中风患者也越来越多。研究显示,脑中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另两类是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也是所有疾病中导致残疾率最高的。如何预防或减少脑中风的发生?刚刚在南京结束的“全国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上,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知名专家教授就脑卒中的最新诊疗进展情况进行了探讨。近1/3脑中风的发生与颈动脉病变有关
中风发病在脑,祸根在颈部。鼓楼医院神经科主任、留美博士后徐运教授介绍说,这话很有道理。大脑是一个特殊的需氧器官,每分钟约有750—1000毫升供应脑。每侧颈内动脉每分钟通过约350毫升血液。当颈内动脉狭窄超过50%时,脑供血将受到严重影响,微循环中静脉血流变慢、淤积,即可形成血栓。如果是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管腔狭窄,那么,斑块亦可脱落引起脑卒中(中风)。目前研究发现,近1/3中风的发生与颈动脉的阻塞性病变、尤其是各种原因所致的颈动脉狭窄有关。
在鼓楼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病人中,大约有20%左右非特异性症状的病人查出颈动脉病变。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有位62岁的退休老人,有高血压病史10多年,平时吃药也断断续续,近一年来常感到头昏,双腿无力,到医院做CT检查发现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医生判断他有颈动脉狭窄的可能,经颈部彩色B超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其右颈内动脉狭窄95%,立即进行介入支架扩张狭窄颈动脉血管治疗而转危为安。
“三高”是导致颈动脉狭窄的主因
徐运主任说,发生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此外,高龄者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同时,有冠心病或者发生过心肌梗塞的患者也要特别当心,因为心、脑血管病常常是同时存在的。以前发生过脑中风的人更要小心,这类患者再发生中风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4—15倍,前一次的脑中风很可能就是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虽然没有得过脑梗塞,但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或是言语不清,或者口角歪斜,单眼一过性失明或黑朦等短时间内就恢复的一些一过性中风症状。医学上称这些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常常是脑中风的先兆。颈动脉狭窄就是引起“小中风”的原因之一。
中老年人要注意5种中风征兆
徐运主任说,有些病中老年人如果早点到医院就诊,就可能赢得宝贵时间,治疗效果也会完全不同。当然,首要措施是防治引发颈动脉狭窄的疾病,合理用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在生活方面注意饮食要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防止“病从口入”,吸烟的人要戒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质量;加强运动,定期体检,预防颈动脉狭窄乃至中风的发生。如果颈动脉已经狭窄,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引起动脉狭窄的斑块,不要听信游医和广告,可通过支架植入的微创方法和手术切除的方法除去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斑块。
徐运主任提醒说,如果中老年人出现脸或一侧上下肢体麻木、无力;突然意识不清、语言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行走困难头晕或失衡,失定向力或不明原因的头痛这5个症状时,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本报通讯员 刘宁春 本报记者 仲崇山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