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中风发病很凶险
□ 宋黎胜
近日,杭州一位80多岁的老伯肚子剧疼,到医院被诊断为“肠中风”,小肠坏死了一大截。经过浙江省人民医院多科合作,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
病情凶险,腹痛后大部小肠坏死
一天中午,老伯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剧烈腹痛。老人熬了半天,直哼哼,家人感觉情况不妙忙送他入院。医生检查发现,患者全腹部压痛,存在轻度反跳痛,且血常规中白细胞明显升高,诊断考虑为肠梗阻,并存在绞窄性可疑,但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又有心脏缺血病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手术风险较大,便与患者子女详谈病情后,暂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约5个小时后,患者腹痛仍十分剧烈,医生不得不决定立即进行手术。术中发现患者小肠大部分及升结肠部分横结肠缺血性坏死,已经淤血变黑。医生最后将患者大部分小肠及升结肠、横结肠右半部分切除,使小肠与横结肠行端侧吻合,残余小肠仅有90厘米。术中术后,患者多次出现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情况,但经过胃肠外科、心血管内科等多科合作,随时调整方案,最后使老伯渡过道道险关,康复出院。
据该院胃肠外科主任邵钦树介绍,“肠中风”在医学上称为急性缺血性肠病,指因肠壁缺血缺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该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以男性为主,常伴有心血管基础疾病,多为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血管本身的病变。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不仅在心脏及脑血管中发生,腹腔内动脉血管也会硬化,尤其是腹腔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肠管的血液供应减少,体循环的各种栓子在肠管的血管中也可以形成栓塞性病变。
邵钦树介绍,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主要表现为突发的急性腹部剧烈性绞痛和便血。其中,腹痛为最突出表现,常为突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程度轻重不等,定位不确切,可局限或弥漫,局限者多位于脐部,提示小肠梗阻。
有些患者因为过度劳累、剧烈运动、饱食、情绪波动,可诱发腹腔动脉急性痉挛,造成肠子严重缺血。”邵钦树说,有明显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由于突发腹腔动脉,特别是肠系膜动脉痉挛,更有甚者可形成血栓,使小肠、结肠的血液和氧供应严重不足或中断,如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急性肠坏死,出现休克。
此类患者,一般在腹痛24小时内会出现便血,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与粪便常混匀,这是肠梗死的可靠征象。同时,由于肠道缺血,还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常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专家提醒,老年人如果出现剧烈腹痛和便血,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尤其是动脉硬化者,要警惕肠中风。
怎样及早预防
与脑中风、眼中风等动脉栓塞一样,肠中风也要早发现早治疗。在预防方面,邵钦树给出如下建议:
1.控制动脉硬化:如减少动物性脂肪摄入,戒烟少酒,控制体重,不暴饮暴食,进行适度体力活动,保持情绪开朗,尽可能减少诱因。
2.增强预防意识:如果经常出现饭后腹胀、隐痛不适等症状,并且反复发作,体重呈下降趋势,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定期检查血脂情况,如果已经发生心房颤动,就必须控制心室率;如果出现心动过速,应立即配合心脏病药物以减少血栓脱落的危险因素。反复间歇腹痛的便血老年人,应做一次选择性血管造影,了解缺血的部位、范围,在身体状况好的时候,请外科医生有选择地切除病变的肠段,以免一旦大量出血而发生意外。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