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中风防治的KY3H健康保障服务

发布日期:2014-10-20 10:26:08 浏览次数:1595

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中经络,一般仅见肌肤麻木,口眼斜,言语塞涩,或半身不遂,无神志障碍。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现代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中风可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症、缺乏体育活动及饮食营养不合理等危险因素造成。

由于本病涉及的危险因素较多,病因复杂,难以控制,一旦发病累及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患者终生残疾,故本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因此,如何防治中风已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中风发病及防治概况

(一)中风的发病现状

中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发病率为109.7-217/10万,患病率719-745.6/10万,死亡率116-141.8/10万;中风发病率男:女比为1.3-1.7:1。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45岁后增长明显,65岁以上人群增长更显著,75岁以上发病率是45-54岁组5-8倍。中风发病率与环境、饮食习惯和气候等因素有关,我国中风总体分布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纬度每高5度,中风发病率增加64.0/10万,死亡率增加6.6/10万(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126)。中风可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症、缺乏体育活动及饮食营养不合理等危险因素造成。由于本病涉及的危险因素较多,病因复杂,难以控制,一旦发病累及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患者终生残疾。

(二)中风的防治现状

中风关键在于预防,首先警惕中风先兆,中风病往往在发病之前,机体会发出一系列先兆症候,这些报警信号,应加以观察与识别。再者我们主张从中风产生的病因上着手, 让病人注意调节情志, 避免情志过激; 注意清淡饮食, 避免饮食所伤; 注意过劳过逸, 避免房劳过度。从而达到治未病的作用。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合理、科学的治疗措施是不可少的。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以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症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现代医学可采用手术、药物、现代康复措施等方法进行治疗,疾病发生后应立即进入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治疗。来自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卒中单元治疗是卒中患者最佳选择(1 Philips SJ。Eskes G,Gubitz GJ,et a1. 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 acute stroke unit[J].CMM,2002。167:655—660.)。入院的患者首先要尽快通过影像学检查 (如 CT、MRI)确定卒中的部位和性质;其次通过必要的检查明确卒中的病因学诊断,然后确定治疗方案 (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进行急性卒中的整体治疗。现代康复的理念认为,神经系统症状停止进展48 h可以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效果取决于治疗开始的时间,开始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患者及家属都应接受早期康复的观念,促进肢体运动、语言等功能的康复,尽可能恢复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重返社会。中风病人导致了沉重的社会、家庭及经济负担,一人得病往往可以导致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许多发达国家正积极开展中风的筛查和防治,而我国在中风的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尚处于十分落后的位置,并且民众对本病了解不多。因此,尽快开展我国普及对中风的认识,及筛查工作,然后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从而防止中风的发生,给我国广大中风患者带来福音。

二、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中风在中医学上还可称为“风”、“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等。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中风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巨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根据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不同,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中经络分为风痰入络、风阳上亢、阴虚阳亢等。中脏腑有闭脱之分,闭症可分为痰热腑实、痰火瘀闭、痰浊瘀闭;脱症见于阴竭阳亡。经治疗后渐入恢复期,证型分为风痰瘀阻、气虚络瘀、肝肾亏虚等。

中风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过程,是中风“生、成、发、传、复及源”六个风险因素所组成风险群的演变过程。

(一)中风与体质的关系

1.体质因素与中风的易感性有关

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基础,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中风的发生也是建立在内伤积损基础上的,其中“体质”是内因的重要一环。下列体质对疾病具有易感性:

(1)气虚质: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易出汗,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正常。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

(2)阴虚质: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

(3)痰湿质:四肢倦怠,关节酸痛重浊,或腿膝关节漫肿,转侧不利,下肢肿胀,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

2.体质因素对中风的发展和传变有一定的影响

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由于机体体质的差异,其对某些外邪具有易感性,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或传变,相反随着机体体质的改善,机体抵抗力增强,病情可能发展缓慢,或趋于稳定。气虚质之人,血液鼓动无力,血流缓慢,故易发生血瘀。阴虚质之人,阳气易张,阳动化风,风性上扰,血随气逆,横窜经络,故可蒙蔽清窍,而出现卒倒无知,形成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痰湿质之人,痰湿内盛,易阻滞经络,导致经脉不通。

3.体质对中风的转归有一定的影响

当人体患中风时,脑循环功能都会出现逐渐下降,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病灶大小,有的患者会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更严重的甚至死亡;有的患者脑功能恢复的较快,遗留的后遗症较轻,基本可以恢复到生活自理,甚至重返社会。脑功能恢复的程度和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体质在其中亦起了一定的作用。若患者气血阴阳充足、调和,病邪不得外侵,机体脏腑的功能基本稳定,因此中风即使进展,也会相对缓慢,预后相对较好;若机体气血阴阳亏虚、或不能调和,病理产物在机体内蓄积,如气虚、阴虚、痰湿的体质特点,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筋脉失于濡养,阴阳互不维系,引起危重症候,预后就较差。

(二)中风与脏腑的关系

中风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病位在心、脑,也与五脏中的肝、肾密切相关。《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本草纲目》中亦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即说明神明为心脑所主。《内经》有论述,《素问·调经论》云: “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则为薄厥”。又如 《灵枢·五乱》谓:“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脑外”。明确地提示了中风病位在脑。因脑为元神之府,髓之海。人身之 “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目……上属于脑”《内经》。且脑与肝肾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肾气通于脑。肾又通经络与脑直接相通,《灵枢·经脉》谓:“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人脑络,还出别项下……终肾属膀胱”。又与肝相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肾生髓,髓生肝”。 《阴阳书》释曰: “水生木,然肾水之气,养骨髓,乃生肝木。肝为一身气机之枢,通畅情志。与脑共主神明,因肝主藏血,血为人体精神活动之物质基础,“血气者,人之神”(《素问·人正神明》),只有血脉和利,才能精神乃居。而肝又通经脉与脑相连,“肝足厥阴之脉 ,起于足大趾丛毛之际……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日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灵枢·经脉》。肝脉是贯通人体上下两端的经脉,在调节人体气血,情志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肝肾与脑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因此病理上肝肾之虚时,必然影响于脑络,精不化血,或精不化气而致淤,使脑之脉络淤阻而中风,如前引《内经》之述 “血苑于上”,“气血并走于上”等,皆说明血瘀于脑络,《医学纲目》中风谓:“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中风发病的另一途径就是阴虚、阳亢,阳化风动,挟痰挟火,上蒙清窍。如《临证指南·中风》谓:“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由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化风,清窍被蒙而发中风。至于气虚血瘀而致中风的机理乃是由气虚而血脉推动无力,脑络血瘀而致中风。

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风与心:心为君主之官,司神明,心之络脉上挟咽喉,别脉系于舌本。火气攻心可致昏迷,血瘀阻于心脉或痰瘀蔽于心包同样也能导致神昏不醒。

中风与肝:肝阴不足,肝阳亢盛,化风化火,或暴怒伤肝,肝阳暴动,引动心火均可为风为火,清窍被蒙而发中风。因此,风火诸证属内伤者多责于肝。

中风与肾:肾为水脏,内存元阳,藏精主髓,而脑又为髓海。中医又有肝肾固源之说。肾水不足于养肝,发生肝阳亢盛,化为肝火带动气血上冲,心神受攻,昏迷不省人事。

中风与脾:中医理论有“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之说,而痰湿之生,实与脾的功能有关。肥盛之体或嗜食甘腻,常有脾气虚衰不能化湿之恙,故曰:“脾为生痰之源”。中风之病,

每兼见痰涎潮塞,或迷心窍或堵喉间,当以涤痰为先;而在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中,健脾化湿除痰也是一个常用的治则。

中风与肺:肺为华盖,凡五脏六腑的病变,皆能上熏于肺以为病。肺又为娇脏,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又往往涉及到肺。中风证属心火与肝火旺盛者,均能伤及肺脏发生喘咳、咯血。脾为生痰之源,脾为贮痰之器,痰疲阻于心窍,流窜四肢,也与肺气失调有一定关系。肺气不足,易感风寒,咳逆气促,诱使血气并行上,形成中风的一个诱因。

总之,中风病机错综复杂,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与肝、心、肺、脾、肾等脏腑都有密切关系。

三、中风防治的KY3H健康保障服务概要

(一)中风防治的动态"管、调、治"服务理念

1.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也呈高速增长态势。我们在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治水平的同时,更要将视点前移,将人类健康理念逐渐向中医“治未病”的诊疗思想转变。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从而降低发病率,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进而为国家与人民分忧,降低医疗卫生总体费用。

应用健康管理的方法,在一般人群中建立个体人健康档案,动态辨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综合评估及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一般人群包括三种人,一种是健康人,一种是可疑有中风但实际无中风的人,一种是有中风病的人。通过建立个体人健康档案及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评估,对于具有中风病理体质而未发病的人可以通过改善体质进行病因预防,对于已患中风者则予以相应的治疗。在罹患中风前、罹患中风中、中风治疗后三个阶段中,对中风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六个风险因素所组成的风险进行预防性管理。

风险管理发挥中医学特色和优势,以“治未病”为核心,突出亚健康干预,将中风病控制在发生之前才能有效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三防一(协)治

古代医家把防治疾病称做“治未病”。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认识到防治工作的重要并形成有效的防治原则。古人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淮南子?卷十六》)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实用价值。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这种“未雨绸缪”, 应用中医治则"调"(调理体质、脏腑、阴阳、气血等)的方法,针对一般人群,系统维护、提升和改善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以"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为目标,通过提高健康意识,干预生活方式,实现预防病前病、病中病、病后病,以及(协助)治疗中风,即所谓中风病的“三防一(协)治”。

(1)预防“病前病”——针对未病、欲病之人(健康、亚健康和高危之人),在罹患中风前“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病前病”指:中风“生、成、发”前的整体功能状态失调)

“上工治未病”要求未病先防,即是在没有中风的时候要预防中风的发生。中医学既强调在中风病未发生之前调摄情志、适度劳逸、合理膳食、谨慎起居,并倡导气功、太极拳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健身方法,同时强调可以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法内外综合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以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的养生理论核心是“调和阴阳”,通过协调阴阳、保阳益阴,重视保养“精、气、神”,坚五脏,通经络,调气血以达养生之目的。

(2)预防“病中病”——针对已病之人(疾病之人),“治其未传”,并预防和减少医源、药源性疾病;(“病中病”指:中风“传、源”所引发的整体功能状态更失调)

即是既病防变,指对已经发病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地发展和恶化。中风病应早期诊治,根据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动态变化,把握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中医之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于动态地观察疾病的变化,十分重视标本先后缓急之治,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达到阻止疾病进展的目的。

(3)预防“病后病”——针对欲病之人(康复之人), “瘥后防复”;(“病后病”指:中风痊愈后,“复”所引发的整体功能状态再失调)

愈后防复,是指疾病初愈时,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善后治疗,防止疾病复发,其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在治疗中风病中注意积极改善患者的病理性体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证候,治愈疾病。在证候消失、疾病痊愈的同时,由于患者的病理性体质得到了纠正,消除了证发生的基础,使机体增强了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预防中风病的复发。

(4)(协助)治疗中风——针对已病之人(疾病之人),依靠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既病早治”。

协助治疗中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的体质差异有利于确定证候的变化趋向。证具有变化的特征,证的变化趋向是由体质决定的。随着疾病的发展,证候始终不会脱离体质这根轴线,终归受体质制约。因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应时时注意到体质对证候的制约与影响,从而掌握证候的转变规律,更好地为中风病的治疗服务。

(二)该病防治的服务准则

KY3H健康保障服务(中风病)防治的准则是:以个体人健康状态(整体功能状态)为基础,以管理中风病六个风险因素,所组成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为手段,以系统维护、提升和改善个体人健康状态为目标,提供个体、系统、全程服务。

1.辨识规范

辨识规范是指《(中风病)KY3H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规范》(见表)。本辨识规范依据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针对中风病的个体人的整体功能状态。宏观上体现于个体人的体质等;中观上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生存质量状态及证侯等;微观上体现于生理生化参数、组织形态/功能“影像”和高危因素等,由此制定“宏、中、微”三观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中风病)KY3H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规范》,并依此进行个体人(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分类和风险评估。其中包括状态评估(三种人八类状态)和风险评估(六个风险因素)。

(1)健康状态

健康状态是指三种人的八类状态,即未病之人、欲病之人、已病之人三种;未病之人的健康态、未病态二种状态;欲病之人的轻、中、重三种状态,已病之人的轻、中、重三种状态。(见下表)

(2)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个体人该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规律的因素,包括生、成、发、传、复及源六个风险因素。(见下表)

《(该病)KY3H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规范》简表

1.“未病之人”中“健康态”和“未病态”的判断依据及风险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