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康复别走误区
中风常见于中老年人,多数患者遗留肢体瘫痪、口眼歪斜、言语笨拙、认知障碍、吞咽困难、感觉异常等问题,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痛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二科主任滕秀英教授指出,及时科学的康复干预,可减轻或消除中风病人的功能障碍,有效提高生存质量。但当前不少患方及家属对中风后康复治疗存在种种认识误区,致使病情加深、加重。滕教授总结了中风康复过程6大常见误区。
滕教授解释说,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可稳定病情,但没有什么药物能对中风后康复起直接作用,康复手段是中风后遗症最有效的医治方法。中风后的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吞咽困难、认知障碍、感觉异常、二便失禁等均需相应的康复对策,若不进行康复干预,其各种功能障碍非但无法恢复,反而还会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肉及关节挛缩、体位性低血压、心肺功能减退,甚至带来终身残疾。
中风患者大多会遗留肢体活动障碍,人们往往关注于此而忽视其他问题,如心理、语言、感觉等。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对应心理疏导,对整体康复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病人想说说不出来或不能听懂别人所说的话,这种语言障碍十分影响交流,需要采取相应的语言训练;对于发病后遗留有肢体麻木或烧灼样、针刺样感觉的患者,缺少正常的感觉功能,会阻碍其运动功能的恢复,可采用针灸、按摩等手法,促进感觉恢复。
中风康复越早“进行时”,患者的恢复情况就会越好。中风病人功能的恢复在发病后数天开始,1个月内为急性期,也是康复的黄金期,3个月内为恢复最佳时期。急性期积极地投入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功能,明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若1个月后才开始康复治疗,效果会降低,若1年后开始,恢复的速度和康复效果更是大打折扣。因此应及时投入康复干预,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滕教授认为,中风后康复是个缓慢的过程,至少要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有显著恢复。发病1~3个月内为恢复最佳期,6个月后肢体的恢复相对减慢,但语言、认知等功能在2年内仍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对发病超过半年乃至1年以上仍不能完全恢复的,针灸、推拿、按摩配合康复训练后自理能力仍可提高。可见,通过正规治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后期也有很大进步,决不可轻言放弃。
滕教授解释指出,康复训练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太过:在患病早期,患者肌肉松弛,被动活动关节过度或时间过长易造成关节周围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损伤,形成慢性炎症和粘连,甚至引起关节脱位和骨折,造成“雪上加霜”的痛楚。二是不当:有些病人家属盲目训练,如一味训练上肢的拉力、过早练习行走等,诱发或加重了肌肉的痉挛,造成肩下垂、划圈步态等,使整个恢复过程停滞,严重影响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
人们经常能见到肢体摆放不到位、不能按时翻身扣背、喂食不当等问题。良好的肢位摆放可预防和缓解痉挛、保护肢体关节,若放置有误,患者处于不良体位,可造成关节僵硬。对于长期卧床者,按时翻身扣背至关重要,护理不当会产生褥疮和肺感染,不利于康复。饮水呛咳者进食宜缓慢,防止出现误吸而造成吸入性肺炎。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