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如何防治中风
冬季是中风高发季节,中风也称急性脑血管病,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中血管阻塞称为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总数70%,脑血管破裂导致的中风称为出血性中风,约占30%。在昨天鼓楼医院120名专家大型义诊和随后进行的市民健康大讲堂上,鼓楼医院神经科主任徐运教授提醒市民,中风防治大有学问。
天冷了,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
徐运介绍,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颈动脉疾病、高血脂、吸烟、肥胖、酗酒,这些因素均可控制。还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增长、男性、非白种裔人、家族史、既往卒中的病史、气候变化。
天冷诱发中风,究其原因为:①机体为了保持体温恒定,减少散热,毛细血管会收缩,这会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②气温低,出汗少,使血容量增加;③秋冷之后,食欲增强,人们往往进食过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这些食物会同时增加水分的摄入及保留,致血容量增加;④天气寒冷,散热快,为了保持体温,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如果再有紧张、焦虚、急躁等应激情绪的存在,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秋冬之季,有高血压病史者,保持血压平稳、防止波动至关重要。
最早出现中风的5个“突然”症状
最初出现中风时的常见症状有5个突然:突然面瘫、上下肢无力,尤其在一侧;突然语言、意识或理解障碍;突然头晕平衡障碍、行走困难;突然单眼或双眼失明、近事遗忘;突然未曾经历过的剧烈头痛。
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有先兆,我们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突然眩晕、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行走困难、记忆力消失,几秒-几分钟恢复正常,最长24小时恢复。
如何预防中风?1)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控制烟酒、监控血压、血糖和血脂;2)生活规律、稳定情绪、饮食结构、运动。
中风治疗要做到6个“迅速”
“治疗越早、预后越好。”徐运提醒说,为了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市民要做到6个迅速:1)迅速识别卒中;2)立即打急救电话;3)送患者到有卒中资质的医院;4)迅速而正确地诊断;5)在医院内接受规范的治疗;6)康复治疗。她指出,中风需要紧急救治、规范化治疗:把卒中当成创伤外科一样的急症,创伤外科抢救的时间要求是1小时以内到达医院,卒中患者应该在同样的时间内到达医院就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免于残疾。
对于缺血性中风,其治疗方法是:溶栓、抗血小板、抗凝、手术治疗、脑保护治疗、康复治疗。其中溶栓治疗为重要的环节,但溶栓有时间窗限制,要求发病4.5小时内溶栓有效。所以患者发病后需要立即到医院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是让阻塞的血管再通,一般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可达30%-70%。脑重新得到血流才容易恢复神经功能。
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法:脱水降颅压、手术治疗、脑保护治疗、康复治疗;出血性中风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出血性中风常与高血压有关,饮酒、兴奋、激动、疲劳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青壮年,由于脑的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导致血管破裂。常有复发,首次发病死亡率可达50%,第二次发病死亡率更高。目前介入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使死亡率大大降低,所以,出现中风后立即送医院。柳辉艳王娟戚在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