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摧垮铁娘子的中风是厦门人头号杀手

发布日期:2014-11-24 08:08:35 浏览次数:1595

阿忠(化名)今年40多岁,平时身体很好,很少生病。今年突然有一天,他半身麻痹口齿不清头晕。过了几分钟,一切又好转如初,他没放心上。不久后,这种情况再次出现。过了几天,当这种情况第三次发生时,阿忠到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医生告诉他,这是中风的症状,他和家人都吓了一跳。

经查,阿忠患有高血压,但自己一直不知道。他有吸烟的习惯,血管基底动脉十分狭窄,若得不到及时治疗,长时间不断缺血,很可能造成脑干梗塞,导致终身瘫痪。经过几个月的药物治疗,阿忠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

一项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比普通人高9倍,而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一年内复发率达到16%,5年内复发率高达50%。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杨慧丽介绍,“三高”患者日益增加,加上厦门房颤(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较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较高比例。反复发作,很可能引起患者身体残障、认知障碍、癫痫抑郁状态,若大血管大面积堵塞,还可能有生命危险。

多次中风,七旬教授老年痴呆

医生:用药不坚持,中风常反复

厦大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服药不规律。几年前,他有过一次中风。目前,临床上治疗脑梗塞一般采用放置支架或动脉溶栓治疗,而动脉溶栓是一种最新介入技术。可教授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他的脑血管出现多发狭窄、严重硬化,加上他有房颤,做支架、介入治疗都无法进行,只能考虑二级预防。

此后,老教授又多次中风发作。渐渐地,他生活不能自理。一生与笔为伍的他连笔都拿不起来,家附近的路也不认识,身边的人除了每天照顾他的老伴,包括子女在内的其他人都不认得了。

杨慧丽说,反复中风会导致血管性痴呆,造成认知功能的丧失。撒切尔夫人晚年记忆力严重衰退,却总是念念不忘逝去的丈夫,就是典型的血管性痴呆症状。

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朝阳说,高血压患者,若症状稍好便不规律服药,会造成血压波动,增加中风风险。

中风的前兆,主要有:头痛、头晕,可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各种运动障碍,如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行走、持物不稳,有时伴有肌肉痉挛,突然跌倒在地;突然出现吐字不清,说话错乱;吞咽困难呛咳;口嘴歪斜、流涎;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一过性视力模糊或失明;性格、行为、智能突然反常,如变得孤僻寡言,抑郁焦虑或急躁多语,丧失正常的理解、判断力,无故发笑或哭泪;见到熟人明知是谁,却喊不出名字,甚至连日常用品也叫不出名字,整天昏昏欲睡。

医生说,发现家人有以上症状,应让病人卧床休息,注意血压变化,如果太高应降压治疗,过低则立即停止降压。到医院就诊最好用担架,途中避免颠簸,病人应躺平,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阻塞气道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郑维红说,发病后6小时为抢救的黄金时间,通过静脉或动脉溶栓,可能使血流再通,挽救缺血缺氧的脑组织,最大限度地降低中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卫生部颁发的《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和防控指导规范(试行)》要求:具有两项以上主要危险因素,或具有一项主要危险因素和两项以上(包括两项)一般危险因素,或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建议接受脑卒中筛查。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或者正在服用降压药物;高胆固醇血症或者正在服用降血脂药物;糖尿病;年龄超过50岁。一般危险因素:心房纤维性颤动或其他心脏疾病;呼吸睡眠暂停;直系亲属中有卒中或心脏病史;吸烟;大量饮酒;缺乏体育运动;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或油脂过多;肥胖;男性;牙龈经常出血、肿痛,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缺血性眼病史;突发性耳聋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