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在农业资源禀赋不足

发布日期:2014-11-24 08:54:10 浏览次数:1595

对于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而言,这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小市;对于农业发达程度和单位面积效益而言,这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强市。这就是上海——一个拥有2300多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农业位势。

曾几何时,对于“上海还要不要农业”有过不同的声音。《汉书》中“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的治国名言,至今昭示和启迪着后人:大城市农业比重虽小,但其作用却是百分之百,无可替代。纵观世界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上海农业应该且必须拥有一席之地,“没有农业的城市是死亡的城市”。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既是作为一项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是保障自身稳定的现实必需,也是展现城市盎然生机和提升文化品位的智慧之举。

然而,上海需要什么样的农业?如何在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狭小空间”内“以小博大”,既满足自身又服务全国?在中央的明确要求下,上海人立足市情、尊重民情、带着感情,率先大力探索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经过20多年的创新实践,如今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犹如现代农业中的一朵奇葩,盛开于黄浦江畔,装扮着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美丽的绿色家园。

草长莺飞的四月,记者走进上海的乡村郊野、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亲身感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脉搏和勃勃生机,探寻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上海耕地资源稀缺,但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和市场优势明显,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既是城市对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使命使然

【阅读提示】就世界经验和发展规律看,都市现代农业是大城市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城市进行农地保护,提升农业经济收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市民农产品需求和田园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融合的最有效手段。

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尽管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0.6%,但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等农产品的供应却多年来保持少有的稳定,蔬菜价格指数在全国50多个城市对比中稳居30名开外,尤其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绿叶菜90%靠自己解决;

这是一片科技的热土:尽管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不多,但各种现代化的农业园区惊艳全国,高科技农业服务、辐射全国,农业创新理念、实践引领全国;农业一二三产有机交融,农业不再是弱质产业,耕地亩均效益接近5000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一片生态的热土:尽管农田总量不多,但160万亩粮田成为城市天然的季节性人工湿地,构成城市一道绿色生态屏障;种类丰富的农业旅游如火如荼,郊区农村已成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科普体验、寓教于乐的首选……

这些,对于“农业弹丸之地”的上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都市现代农业就是这一奇迹的承载者。

谈到都市现代农业,人们一定会想到今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这个规划明确提出,率先在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实现现代农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都市现代农业进行“顶层设计”: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和畜禽水产业,提高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在稳定城市副食品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在靠近都市的郊区农村发展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如今,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在城市郊区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城市提供优质农产品、优良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已成为各国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普遍共识。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中央领导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论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就曾指出,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

全国各地党委政府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也充满了期待。寸土寸金、农业精耕细作的上海,对高效、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更是情有独钟。

20多年来,上海历经不同农业发展阶段,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先试,农业发展一脉相承,在我国大城市中具有典型性,见证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轨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海从乡村农业步入城郊农业。农业功能仅限于为城市提供鲜活和初级加工农产品,农业发展依靠自身,实力羸弱。九十年代初期,市民消费需求趋于多元化,城市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市“九五”计划提出“要走出一条具有生态平衡、观光休闲、科技示范、出口创汇等多种功能的都市农业发展新路”。上海都市农业开始起步。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上海都市农业逐渐转变为都市现代农业,城郊融合开始提速,郊区农村成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以财政、金融、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支持体系日臻完善。现代化温室、喷灌、滴灌等设施和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并成为市民参观和游览的重要景观。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指出,依托特大型城市综合优势,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

在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十年间,一系列指向明确、含金量高的文件陆续出台:上海市农业发展“十五”计划与2010年规划纲要、上海市农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都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其中,上海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强化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确保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把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嬗变的过程,凸显了上海开放、包容、多元的风气,开创了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历史先河。上海都市现代农业“浑身”上下散发出的魅力,令人不可抵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央对上海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上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起步较早,可以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体现出大城市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专家们认为,就世界经验和发展规律看,都市现代农业是大城市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城市进行农地保护,提升农业经济收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市民农产品需求和田园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融合的最有效的手段。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