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食物中毒
夏秋季多见,起病急,常常同时有数人或数十人发病,症状相似。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常有发热。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中毒临床各有特点:
1.沙门菌中毒 多由食肉或内脏引起,尤其是病死的家畜。潜伏期6~24h,最长可2~3天,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全身乏力,可伴皮疹,大便有脓血。病程1~3周,可死亡。
2.葡萄球菌中毒 剩饭菜、污染的肉、奶、蛋类食后引起。潜伏期短,一般3h,表现吐、泻,以吐为主,发热不明显。
3.嗜盐菌中毒 由食海产品或用盐腌渍的食物引起,潜伏期8~12h,有腹痛、腹泻伴呕吐,中度发热,大便呈洗肉水样或脓血便。
4.肉毒杆菌中毒 肉毒杆菌为厌氧菌,多因食过期罐头、腊肠或密闭贮存食物引起,潜伏期1天至数天,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有头痛、眩晕瞳孔散大、软弱无力、眼睑下垂、复视、视力模糊,甚至失明,吞咽和呼吸困难,失音,可因呼吸麻痹死亡。
5.大肠埃希杆菌 潜伏期短,一般4~12h,症状轻,以腹泻为主,大便腥臭味,很少发热。
6.真菌 一般先有胃肠道症状,而后出现肝、肾损害或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烦躁、惊厥、昏迷,有些真菌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血小板减少等。
1.流行病学资料 有进食不洁食物史,同时进食者先后或同时发病,症状相似。
2.胃肠道症状为主 表现恶心、呕吐、腹泻或腹痛,有时伴发热。
以对症治疗为主。食入大量毒物在6~8h以内者可催吐、洗胃。选用针对肠道菌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吡哌酸、庆大霉素口服、呋喃唑酮(痢特灵)、小檗碱(黄连素)等。
肉毒杆菌可给多价肉毒血清5万U,肌内注射,每6小时1次,连用2~3天。先作皮内试验。要早用,超过48h后效果甚差。婴儿不主张应用。
纠正脱水、酸中毒,吸氧,降温,有条件时应监护,以防病情发展。
中毒发生的年龄、种类、剂量、时间长短、救治是否及时和合理等因素影响病情进展与预后。多数轻、中度中毒小儿在得到及时和合理救治后完全恢复。重症中毒可致死。广州市儿童医院5年住院的中毒病死率为7.97%。并发循环衰竭、呼吸衰竭、中枢神经衰竭的患儿病死率高,存活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后遗症或其他脏器功能残障。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