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中医治疗
白细胞减少症属于中医学气血虚、虚劳等范畴,正常人周围末梢中,白细胞一般为4000~10000/立方毫米,如果低于4000/立方毫米,则称为白细胞减少症。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儿童低于1500/立方毫米,成人低于1800/立方毫米,则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白细胞低于2000/立方毫米,而中性粒细胞低于正常值的10~20%,即绝对值低于500/立方毫米,则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实际上白细胞的减少,主要是指中性粒细胞的减少。中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白细胞的多少,反映了人体的抗病能力。
白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指发病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而继发性则指由于其它疾病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古方中医虚劳、血虚范畴,病机与心、肝脾、肾之阳气精血不足相关,其中与脾、肾二脏关系尤为密切,发病的关键是脾肾亏虚,究其病因主要是近年来由于肿瘤患者增多,放、化疗的普遍开展以及各种化学制剂药物的广泛应用,外感邪气,久羁体内未除,或因起居不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大病之后失于调理等而使脾、肾受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人之精气所藏。脾肾不足,虚劳之病乃生。因此,应从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入手,再辅以个体中医辨证。
病因白细胞减少症古方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趋于一致,认为与五脏之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其中脾、肾两脏的关系尤为密切。本虚(即脾肾两虚)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根本原因,此外,热毒侵袭和瘀血凝结也是引起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
本虚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以滋养,若脾虚气血无以生化,则成血虚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不足,则髓海不充,精血同源,气血生成也受影响。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功能失常,可导致肾气虚弱;反之,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两者相互影响,以致脾肾两虚,营卫气血不足而成本病。
热毒 由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中医一般认为是热毒之邪侵犯人体,营阴被劫之故。大部分表现为气阴两虚之证,少数则兼有血热之证。
白细胞减少症西医病因病机:
粒细胞在骨髓中生长,来自粒-单细胞祖细胞(CFU-GM)。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及中幼粒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属骨髓分裂池。晚幼粒细胞不再分裂,发育成熟至分叶核后,积存于骨髓贮备池,等待释放。血中粒细胞一半在循环池,另一半聚集在血管壁边缘池。外周血粒细胞主要来自循环池。因此,循环池粒细胞的数量取决于:干细胞分化增殖能力,有效贮备量,释放速度,血中破坏程度,流动细胞与血管壁聚集细胞比例,以及组织中所需细胞量。
白细胞减少症古方中医症状:
粒细胞减少本身并不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有的仅在偶然检查时发现,有的出现一些没有特征性的症状,如疲乏无力、低热、盗汗、失眠、多梦等。多在发生各种感染,反复发病而不易治愈,检查白细胞时才发现。
1 原因不明性白细胞减少症起病缓慢,少数可无症状而仅在验血时被发现。
2 多数可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纳差、低热等非特异性表现。
3 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病人除存在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多数还可有口腔炎、中耳炎、呼吸道或泌尿道等处继发感染。
粒细胞缺乏症则症状严重得多,常发生畏寒、高热、多汗、咽痛,感染部位常表现为迅速进行性坏死,特别是口腔、咽喉、阴道、直肠、肛门等,平时都有细菌藏匿,一旦发炎可迅速繁殖,发生坏死性溃疡,表面覆盖有褐黄色或绿黑色假膜,可以继发败血症,在数日内死亡。
检查白细胞减少症古方中医辅助检查包括: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肾上腺素试验。
3 骨髓储备能力检查。
4 白细胞凝集试验。
5 溶菌酶活力测定。
鉴别诊断白细胞减少症常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低增生性白血病:临床可见贫血、发热或出血,外周血常呈全血细胞减少,可以见到或不能见到原始细胞。骨髓增生减低,但原始粒细胞30%。而白细胞减少则幼稚细胞数少见,且无出血,无明显贫血现象。
2.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或急或慢,多有出血、贫血表现,白细胞减少,尤以中性粒细胞明显,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均明显减少,骨髓呈三系细胞减少。而粒细胞缺乏症则发病急,无出血,贫血不显,白细胞分类以粒细胞极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均正常,骨髓象呈粒系受抑,成熟障碍。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见溃疡性咽峡炎、粒细胞减少,易与粒细胞减少症混淆,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片中可发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且血清嗜异凝集试验阳性,不难与粒细胞缺乏症鉴别。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