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型人格障碍
有位精神科专家撰文,谈到一种“表演型人格障碍”,对我触动很大。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病理基础是强烈的表现欲。其病态是表现欲过度,言行举止唯求博人眼球。专家指出,这种情况在微博、微信流行的“自媒体”时代处处可见,譬如永远生活在表演中的各路明星,“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红人,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夸张做作的言辞、动作,以及怪异另类的装扮乃至裸露来标榜“敢秀”、极端者甚至不惜以造谣、传谣来获取关注。这其中也包括了极端爱出风头的人,只不过后者更多时候是无意识的,他们只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享受别人的夸赞。
起先,我以为这只是别人的事,与力求夹起尾巴做人的自己无关。直到有一天,朋友把他跟一位读者QQ聊天的相关记录转发给我,我才浑身冒汗,意识到自己也到了要警惕“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时候。那QQ记录在聊到我发在报纸上的短文时说:“他絮絮叨叨地说,我们也就欢欢喜喜地看。”
短文是应约写的,对方不断地约稿,我也就不断地应命。说我“絮絮叨叨”,多少有一点冤枉。但一个人老是这样似乎没完没了地说长道短,可不就是“絮絮叨叨”吗?其中有没有“出风头”的意思,有没有“以自我为中心,享受别人的夸赞”的潜意识呢?难说。因为这种程度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更多时候是无意识的”。
好在,专家同时又指出:爱出风头不会伤害到旁人,最不济是因为过分高估自己,却又意识不到,故经常受到他人的轻蔑和嘲讽,如此而已。而且他们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可能以善意的方式获取关注和肯定。就像我这样的,没准还能让人得到一点看人冒傻气的乐趣。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让我多少安心一点了。
但在正经八百的领域,事情就复杂多了。有一次,一位省级领导刚退到二线,找了个理由下去散心,随行的人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回来后好一通感慨。那次,接待的地方主官一顿饭之间,不住口地讲他的治政方略,“几个大抓”、“几个大改”之类,而且都是他起早摸黑琢磨出来的,好像这地方压根没有任何官方机构,只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私人领地。陪坐的地方官员们自始至终赔着笑脸,作为主宾的那位退休省级领导却没有那么好的耐心,脸色不久就由晴转阴。搞笑的是那位地方主官却始终意气风发,似乎毫无觉察。
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列举了几种特征,以此来检测一个人是不是太过出风头,具备其中五种以上特征者可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一是当他或她不是众人注意的焦点时,就觉得不舒服;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不恰当的性引诱或者吸引力;三是感情的快速改变以及表达的感情范围较窄;四是一直使用外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五是语言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缺乏细节;六是感情表达上倾向于自我戏剧化、表演化以及过度的夸张;七是易受暗示性,容易被其他人或环境所影响;八是把与别人的关系想象得比实际上的更亲密。
稍作对照,这位地方主官符合的还真不止一点。大家不由得为他捏把汗:一个官员喜欢出风头到这种程度,要么不让人待见,坏了仕途,这是他个人的不幸;要么真把上级忽悠了,飞黄腾达,这恐怕就是社会的不幸了。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