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目前医学界大多认为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胸闷、耳闭寒感、听力减退,可伴耳鸣,以及吞咽时耳内有“咋喀”声或“砰砰”声。并有自声增强现象(即别人讲话听不见,而自己讲话觉声音很大),有时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改善。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耳内的液体未完全吸收,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将比分泌性中耳炎复杂得多。小儿患者由于听力减退,会影响其言语的发育和学习,影响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普通的药物难以有效的治疗该病,建议患者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断,查出致病因,对症治疗。
一、(耳内窥镜检查)耳内窥镜精细检查耳部病变,其中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二、(治疗精确率高)利用耳显微技术,定位耳部深处、隐蔽处的病变,可有效降低治疗的难度风险,提高治疗精确率。
四、(多重手术,精细安全)通过进行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等手术可以达到彻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目的。
分泌性中耳炎多表现为耳鸣、耳闷,若有类似症状应及时治疗,以免治疗不当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发展成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引发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
分泌性中耳炎对听力有较大损害,发病原因复杂,如出现上述类似症状,建议选择专业医院,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