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歧视再次创伤他们心灵
金黔在线讯(本网记者安轶伦)“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冷漠与歧视。”在12月1日举办的“携手同行—关注艾滋病影响儿童公益宣传活动”上,贵州省民政厅副厅长甄燕驰呼吁,不要让艾滋病折磨患病孩子身体的同时,还因为歧视的眼光让他们再次遭受心灵创伤。
“很多人对于艾滋病了解得不全面,一提到艾滋病就会恐惧。其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三种,而日常的相处交流是不会传染的。”甄燕驰表示,为了保障和维护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贵州省民政厅已开始实施“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福利保障项目”,力争到2020年,为全省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建立稳定的、福利性的制度安排。
艾滋病影响儿童包括艾滋病致孤儿童、父母一方感染艾滋病或因艾滋病死亡的儿童、携带艾滋病病毒或感染艾滋病的儿童。据统计,贵州省现在有受艾滋病影响儿童1400多人。目前,这些孩子均已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加上落实其他社会救助措施,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活动现场展示了很多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绘画,一幅简单的画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三两朵白云,两只小鸟,一个小小的瓦房,烟囱正冒着烟,还有两朵小花长在绿油油的院子里……这是一幅来自6岁小朋友超超(化名)的画,他在画的空白处用稚嫩的笔迹写下“妈妈,我好想你……”超超说,这就是他平时想念妈妈的方式。据介绍,超超的妈妈因卖血感染了艾滋病,得到检查结果后,家人为防超超被感染,强制将他送到姑姑家。从此,和妈妈分离的超超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和妈妈一起生活在那个他画中的房子里……
“虽然我知道与孩子一起吃饭不会传染给他,但我还是坚持用公筷。”28岁的年轻妈妈黄莉(化名)说,她前两年在输血时感染上艾滋病。当时,接受不了事实的黄莉甚至想过自杀,“但是看着孩子实在不忍心,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说到这里,看着旁边正在玩玩具的孩子,黄莉的眼眶红了。因为艾滋病,它不敢和孩子有太亲密的举动,自己心中也有很多委屈和愧疚。
“我们从小生活在父母和朋友的关心之中,却从来没想过他们(艾滋病影响儿童)从出生起就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和童年。”贵州护理职业学院的学生吴雨说:“这个包袱已经让他们很沉重,我们应该帮他们一起分担。”她表示,今天自己第一次戴上了红丝带,也明白了红丝带所代表的意义,“等我成为一名护士之后,我会像照顾健康孩子一样,关心和帮助他们。”
贵阳市白云三中的老师刘芳是一位盲人,她在丈夫的搀扶下来到现场。据了解,她曾经是一名语文教师,患上眼疾之后,转为该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她说,虽然现在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但干起新工作十分得心应手。在刘芳看来,艾滋病人和残疾人一样,都是一群非常需要社会关爱的特殊人群。“刚失明的时候,自己心里很难接受,就因为身边人的关怀和支持,自己才能拥有现在重生一般的生活。”刘芳表示,残疾人和艾滋病人都一样,都有工作的能力,有对生活的热情,也有自己想实现的人生价值,“希望社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承办此次活动的贵州省爱之缘关爱协会会长李美英从2006年开始自愿为艾滋病影响人群提供帮助。她告诉记者,自己的想法源于医生的一句话“医生只能为艾滋病人开药,控制病情,但更严重的是他们心理创伤,这是医生难以医治的。”
她表示,目前,艾滋病已经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就像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成为一种慢性病,“为什么他们就要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挤?”据她介绍,艾滋病在知晓后,传染率可以降低到96%。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艾滋病人因为社会的眼光,不敢去确认自己是否携带病毒,“这才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李美英表示,“希望社会给他们更多的包容,让他们可以正视自己和疾病,用更公开也更安全的方式,融入这个社会。”
艾滋病影响儿童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生来就背上了沉重而无法解脱的包袱,因为这个包袱,他们失去了同龄孩子所拥有的很多东西,然而,不公的人生遭遇并没有给他们换来对等的快乐,因为一些不属于他们的过错,他们将一直生活在阴霾之中……
据调查,大部分艾滋病影响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封闭、自卑和孤独心理严重,未来发展压力大,悲伤情绪异常严重。对于他们来说,心灵孤独甚于病痛。
即使悲伤,他们的生命也不长久,据了解,因为儿童抵抗能力差,世界上没有一例艾滋病患儿活过20岁,“养到多大算多大。”是艾滋病患儿家长们无计可施的绝望。
生命的质量被HIV病毒拉到了最低,他们活在世界上最灰暗的一个角落。
为什么我们不能伸出手去握着他们没有HIV病毒的手,为什么我们不能给宝贝们一个没有HIV病毒的微笑,为什么我们不能对他们说一句不含HIV病毒的鼓励?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小也很安全的一个举动,但对于长期活在角落的他们,却是一缕驱散雾霾的阳光,是个或许可以改变他们人生的契机。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