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症候群 创伤的叠加效应 时尚滚动 南方网
当人类的通讯尚未如现阶段这样发达之前,人们也能够通过一些渠道得知各种天灾人祸,可能在灾难发生的同一时间获知消息的人本身并没有身体上的直接伤害,但也同样会对人的内心带来心理创伤。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的反应,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说的是在炮弹开始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随军的医生发现大量军人仅仅是听到炮弹在身边炸开的声音,就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意识恍惚等症状。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听到炮弹的声响并没有真的被炸伤,医生们针对这一现象专门使用一个名词来形容,即“shellshock”,通常翻译为“炮弹休克症”。
现代通讯设备和手段日新月异,天灾人祸通过大量影像冲击着每一个人,形成一种如同轰炸一般的视觉暴力。一方面大家都渴望第一时间了解真相,一方面真相的残酷又让人内心产生不适应的异样感觉。
显而易见,当一个人仅仅通过观看新闻图片、电视报道的灾难性画面时,也会产生与身历其境者类似的心理创伤。
另外一个特别的案例是《南京大屠杀》一书的作者张纯如自杀事件。2004年的某一天,随着一声枪声,华人作家张纯如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张纯如本人没有任何自杀的理由,她长相清秀、家庭幸福,从小获得足够的关爱,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长大,没有亲身经历过重大的创伤事件,而当时她的事业也处于高峰。
最后的原因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张纯如在写作《南京大屠杀》等几部以灾难为主题的著作过程中,接触了大量新闻影像资料与文字细节描写,连续长时间沉浸在这种痛苦的情绪中,使她的心灵也同样饱受创伤,感同身受之余酿成悲剧发生。
不仅如此,电视新闻画面以及各大报刊的版面还会同时引发部分观众内心的原有创伤,如果一个人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或者相近的心理创伤侵害,在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强大灾难的时候就容易在原有的内心创伤之上产生一种叠加效应,往往会产生更大的伤害。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过后,电视画面上反复播放的地震镜头就曾造成不少人心情抑郁、情绪悲观,甚至产生了消极的厌世心理。这次日本地震其来势更为凶猛,随之而来的海啸瞬间吞噬了城市、农田,接着是危机不断的核泄漏以及火山爆发,更将由地震而引发的大量创伤性画面齐齐砸向观众,当人们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天灾那样简单。
首先,是一种一衣带水的近距离所带来的恐惧感和极度缺乏安全感,日本与中国的距离非常近,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直接。在创伤心理中,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即人们与灾难现场越近,心里的恐惧感与不安全感也越强烈,也更容易感受到灾难所带来的痛苦。
第二,与汶川地震的类似性激发了人们原有的创伤感受。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心理造成的创伤是巨大的、深远的,这次日本地震相似甚至更让人惊叹的画面,也勾起了不少人相似的感受和痛苦的回忆。与此同时,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和失踪人数也更加深了这种创伤感。
第三,灾难的连续性与多样性对人的心理伤害更大。日本大地震短时间内连续经历了地震、海啸、核泄漏等多层次的灾难,而且一次比一次带给人的震撼强烈,对人的心理伤害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性灾难带给人的伤害程度。
第四,影视作品中所表达的灾难性画面和场景在日本大地震当中有如再现,这种贴合的相似也让人们的末日恐慌感被激发出来,让大众开始担忧。
如此几方面的创伤猛力叠加在一起,再加上各种传言纷起真假莫辨,也让大众在心理上产生了更大的恐乱感。
作者:陈斌
1 2 下一页
①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20-87373397
②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南方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南方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