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七成人淘成瘾君子

发布日期:2014-10-22 16:16:20 浏览次数:1595

14日,重庆市沙坪坝区一名女子,因无法戒除自己的网购瘾而服毒自杀。好在民警及时赶到,将其送往医院抢救,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如今网络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由网络所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开始增加。美国最新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就将网络聊天成瘾等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确定为精神疾病。但在我国这些行为还只是属于心理问题,并没有上升到精神疾病的高度,甚至不算是一种心理疾病。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加以重视,往往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网购瘾就是网络社会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将会对成瘾者的心理产生极大伤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精神科主任张磊晶说。

33岁的刘悦(化名)坐在精神科诊室里,正在接受医生治疗。原因是她网购成瘾,患上了心理疾病。

“她每天只要上网,就会情不自禁地登录到购物网站,在不同的网站搜索商品,然后下单。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天不买心就发慌,三天不网购就会发狂,人已经走火入魔了’。”刘悦的主治医生这样描述刘悦的病情。

刘悦的网购瘾始于4年前。当时刘悦还不会网购,甚至对网购还有些不屑。但有一天,刘悦的一位同事在网上买了一个背包,背包的质量同商店里出售的一样,但价格却便宜了近一半。这件事让刘悦对网购的看法有了彻底改变,她开始到网上寻找一些喜欢的商品,然后请同事帮助下单。没过多久,刘悦也注册了账户开通网上银行,成为真正的网络买家。从那时候起,刘悦便进入了网购的“江湖”。她每天像患上了“强迫症”:一上网就打开十几个网页窗口,上面全是各类商品,大到彩电、洗衣机,小到化妆品、内衣、饰品、茶叶,甚至连花生米,刘悦都从网上订购。这样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刘悦便从一名普通买家升级为网上商城的黄钻买家。但这三个月,家里的存款数额却直线下降。

刘悦疯狂的网购引起爱人的不满,他开始阻止妻子在网上疯狂购物的行为。看着很多买回来的东西只能闲置,刘悦也感到很后悔,她一再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可是每当她坐到电脑前,便身不由己地一定要去看看收藏夹上的网店里有什么新货上架,或者浏览一下各个网站有什么时尚新品推出。往往就是这么“随意看看”,在不经意间她还是会买下不少东西,不然就会觉得手痒、心痒。刘悦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在网购“江湖”中往往被花得一分不剩。

对于刘悦无法自制的网购行为,丈夫十分恼火,他同刘悦大吵了几次。对于这种争吵,刘悦似乎也理解了丈夫的良苦用心,在家里不再上网“淘宝”了。但她的丈夫随后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信用卡的对账单经常有几笔对不上。在他的再三追问下,刘悦承认,那是她在办公室下的订单,而买的东西都改送到了办公室,为了怕丈夫发现,她都是偷偷地还上信用卡透支的钱。

苦劝无果,刘悦的丈夫采取了“极端”手段,没收了刘悦的工资卡和所有信用卡,每个月只给她1000元零花钱。自从被采取了“极端”手段后,刘悦的性情开始发生变化,整个人变得十分易怒,而且还经常为一点小事偷偷落泪。夫妻俩的感情也迅速降到冰点。看着妻子的变化,丈夫感到心疼。在刘悦的再三保证下,丈夫又将工资卡和信用卡还给了她。然而没过多久,刘悦又开始了疯狂网购。无奈之下,丈夫只得再次对刘悦采取“极端”手段。

但很快,丈夫发现刘悦不仅易怒易悲,而且头脑也开始变得迟滞,很多事情做过就忘,不久后刘悦甚至向丈夫提出了离婚的要求。为了挽救婚姻,丈夫偷偷地来到医院的精神科进行咨询,他将刘悦的情况向医生叙述后,医生认为刘悦可能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几番劝说后,刘悦最终来到医院。经医生诊断,刘悦的确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刘悦的主治医生说,像刘悦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网购成瘾引发的心理疾病患者,目前正呈上升趋势。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张聪沛介绍,近年来,由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在临床上这些心理问题被称为网络综合征,购物瘾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患者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大多都是由亲属强制送到医院就诊,且发病率越来越高。

“很多人在感受到压力时会选择购物,作为一种排解和减压的方式。尤其是女性在心理出现‘危机’时,喜欢通过购物来调整情绪或精神状态,而网购则是一种最省事便捷的购物方式。但其中一些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向成瘾的方向发展,如果不加以干预,最终很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哈医大四院精神科主任张磊晶说,“这样的例子在精神科就诊患者中并不少见。”

杨晨(化名)就是为缓解压力,不知不觉地对网购产生了依赖。杨晨在我市一家广告公司担任文案创意工作,她每个月3200元的收入几乎全部用来网购,仅去年一年她用在网上购物的费用就高达3万元左右,这基本相当于她去年的全年收入。

在就诊时杨晨对医生说,她工作的行业压力很大,为了缓解压力她经常到网上购物。从一年前开始,她养成了每天都要网购的习惯。平时在办公室用电脑工作,只要有一丁点空闲,她就不自觉地点开购物网站挑选商品,“光棍节”那天更是忙到凌晨3点多。现在只要一天不网购,杨晨就会觉得很焦虑,好像早晨出门时没有洗脸一样。

与杨晨一样沉迷网购不能自拔的还有市民岳盈(化名)。最初,岳盈也是借助网购来排解工作压力,可没想到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不光为网购花光了自己的每月工资,还频频透支信用卡,并开始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借钱网购。家人为了让她戒除网购瘾,只得将她送到医院治疗。

日前,国内一项涉及2580人的网络抽样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网购成瘾”,其中25.6%的人感觉自己有“比较严重”或“很严重”的“网购瘾”,45.5%的人表示“有一点上瘾”。调查中,有52.3%的人说身边有很多“网购成瘾者”,38.1%的人感觉“不太多”,仅1.6%的人表示“几乎没有”。由此可见,我们身边的网购成瘾者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群体。

张磊晶说,目前多数“网购成瘾者”还只是具有“成瘾”倾向,只有一部分人是真正的成瘾者。但如果对“成瘾”倾向不加以重视,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网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白领们的一种减压方式,因为浏览网购商品时,能让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暂时忘却工作中的烦恼。可是,如果对自己的网购行为无法加以控制,就会逐渐产生网购依赖。当出现网购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购买欲,买完又充满罪恶感时,就要引起警惕。因为,如果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引发严重心理疾病。”

网购瘾作为一种新型心理问题,成瘾者正在逐渐增多。那么,普通人离网购成瘾究竟有多远呢?

专家解析,对网购的依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容易感觉到空虚、抓狂、茫然及认为生活无意义的人群是网购成瘾的易感人群,受到某些外因的刺激后,内心中的欲望很容易被触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多数成瘾者在心理上会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童年娇宠过多,内心世界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因为过多的被爱与被呵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孩童心理状态,不能够应对压力与管理需要。第二种是父母所给予的关爱不足,受伤的心灵会通过不断的占有物质满足欲望,达到对缺失的补偿。第三种则是来自面对压力与焦虑时的无助,通常所说的“购物癖”就是寻求依恋与安全感的需要,以及填补空虚和欲望膨胀的“有效”途径。

张磊晶说,成瘾消费行为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失败。“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一旦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精神焦虑,例如孤单、饥饿等,往往会偏向于购买一些本来不需要的东西来实现自我弥补。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更常见。”

“曾经有一个关于网购的调查很有意思。这项调查结果显示,一周7天中,周三是网购时最容易冲动购物的一天,相反周六却是网购时最理智的一天。数据显示,当你在购物网站看到一件‘有点意思’的产品,如果这天是星期三,那你经受不住诱惑下单的可能性会比周六高出57%。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人在网购时应该尽量避免周三,因为这一天人们的工作压力较大,对网购的控制力比较脆弱。因此,已经具有网购瘾倾向的人,周三时最好远离网络。”

“普通人想要远离网购瘾,应该从自我心理调整入手,要对自己的网购成瘾倾向有清醒的认识。在调整好自我心理、内心充实之后,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张磊晶说,除此之外,普通人在网购之前应首先弄清楚什么产品适合在网上买,“标准化的产品可以在网上购买,如电脑、家电、书籍等。它们有固定的品牌、型号,即使在网上购买,其各项信息也相对透明和固定。但非标准化的产品,如衣服、饰品,只有在该领域知识丰富的人,才能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作出准确判断,因此普通消费者在网购衣服、饰品时,一定要格外谨慎。”

张磊晶说,提升自我控制最好的方式,就是为自己设定一个“心理账户”,将钱按照不同的用途分隔开,为它们各自设定一个限额,比如每个月拿出自己收入的10%网购,然后严格控制自己按照这个标准来操作。如果仍然频繁出现超支情况,又无法控制自己,就应该考虑去看心理医生,对症下药。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