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血红蛋白尿

发布日期:2014-11-11 04:27:01 浏览次数:1595

反映了血管内有超出正常的溶血。正常情况下尿内无可测知的游离血红蛋白。当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多,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及近端肾曲管的重吸收能力则出现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的外观颜色据含血红蛋白量的多寡而不同,可呈均匀的浓茶色、葡萄酒色、棕色及酱油色,但仅凭尿的颜色来判定血红蛋白尿,证据是不足的,由于肌红蛋白尿、紫质尿及黑酸尿的颜色也呈暗红色、葡萄酒色以及玄色,用实验室的方法可以确诊。

此外,要及时作出病因诊断赐与纠正和治疗。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有时不易截然分开,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合并存在,血管内溶血的主要病由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在服用某些药物或吃蚕豆诱发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血型分歧发生的溶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毒蛇咬伤所致的血红蛋白尿、药物或化学物品所致的血红蛋白尿、毒蕈中毒或重度烧伤所致的血红蛋白尿,此外尚有感染引起急性溶血所致的血红蛋白尿。慢性溶血伴有血红蛋白尿期间或前后,临床表现常有低热、腰痛、腹痛周身不适等。

在急性血管内溶血发作时可表现寒战高热、明显腰痛、肢体酸痛、胸闷呼吸急促乏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随后第一次尿液为葡萄酒色、棕褐色甚至酱油色,发作之后巩膜可见黄染。若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发生急性溶血,表现为手术创面严重渗血、血压下降,*后见血红蛋白尿。急性全身反应及血红蛋白尿可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失,但亦有持续更长时间者。

很多药物可导致尿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分述如下:可引起肾出血的药物有羧苯磺胺、羟保泰松、消炎痛、保泰松、苯茚二酮、磺胺药(由溶血作用引起)、卡那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二性霉素B、乌洛托品、金、磷和水秋水仙碱等。可引起溶血的药物有解热药、非那西丁、氨基比林、阿司匹林(严重溶侵贫时)、呋喃类(可发生严重溶贫)、抗疟药、铅(可出现急性溶血性危像)和萘等。可引起血和血尿的药物有双酮(尤在小儿)、右旋多巴(一时性)、噻嗪类、铁盐、香豆素(大剂量时)、磺胺嘧啶、磺胺甲异恶唑、苯唑青霉素(伴肾毒性)、紫霉素、环磷酰胺(引起出血性膀胱炎)、氨甲喋呤和砷剂。

具肾毒性作用的药物有氨苄青霉素、青霉素(过敏反应)、二甲氧苯青霉素钠(过敏反应)、酚、癌宁和硫化氢。可引起肾损害的有6-巯基嘌呤、二硫化碳和铋盐(严重的肾损害)。吸收汞化合物可引起严重肾炎。某些病例如超剂量的华法令和治疗儿童出血在用维生素K情况下可致尿血红蛋白增加。特别在低温时,尿素可发生血红蛋白尿。溴化物、碘化物、铜、甲醛干扰愈创木酚与联苯胺试验,导致假阳性。而污染次氯酸钠、硝酸或双氧水亦致假阳性。尿中维生素C100mg/L时可致弱阳性的隐血试验变为假阴性。高比重和高蛋白的尿可降低试剂带反应的灵敏性。在服用拉塞妥(一种轻泻剂)、大黄或山道年等药物时,当尿液为碱性时呈红色、外观上易与血红蛋白相混淆,此时加酸即可使之褪色,甚易区别。

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取新鲜尿标本离心沉淀,显微镜下检查未见红细胞或只有少数红细胞,而尿液的联苯胺或愈创术试验阳性或强阳性,并排除肌红蛋白尿即可诊断为血红蛋白尿。在鉴别诊断中主要应与肌红蛋白尿鉴别。还有一种罕见的情况所谓假性血红蛋白尿,即发生血尿时若尿比重低于1.006则红细胞在尿液中溶解形成血红蛋白尿,它与血管内溶血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的含量均为正常。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