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治疗方法
且多数有关节外症状、指甲皱裂等1年以上才诊断RV。而Guedes从1981~1994年,共观察42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66例(16%)有皮下结节,5年后易发展到眼、口干燥,易发展至血管炎,全身损害更重。但有2例长期静止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出现血管炎(溃疡性角膜炎)表现。多数认为血中循环复合物增加,类风湿因子升高者易发生血管炎,可侵犯大、中、小血管,主要累及中、小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引起全层动脉炎。推测肾的系膜细胞有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功能,从而激发系膜损伤引起肾小球肾炎。
由于RA病人中可由不同原因引起多种类型不同的肾损害,各型肾损害发病机制也不相同,多数机制不明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症状
RA起病多样,可隐匿起病,也可急性发作,多呈慢性波动经过,且为多脏器受累。常见关节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对称性侵犯性关节滑膜炎。患者常有关节肿胀、疼痛、僵直、关节活动障碍。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受累为主,其次是膝、肩、踝、髋关节。血清中类风湿因子阳性者易在起病2年内发展到关节破坏。65%~70%呈进展性关节变形、功能障碍,15%~20%为发作性,10%可长期缓解。关节外症状主要是由于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引起。15%~25%的患者在关节隆突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黏附于骨膜、肌腱或腱鞘上,常对称出现。皮下结节可持续存在数月或数年;皮肤可出现水疱、紫癜、多发性丘疹等。眼部表现主要为眼口干燥、巩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炎、溃疡性角膜炎。要注意除外治疗药物毒性引起的眼部表现,如激素可引起眼压增高和白内障。
肾脏的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可伴高血压,15%有肾功能损害。用敏感的放射免疫法检测44例类风湿关节炎的24h尿蛋白、IgG、α微蛋白,55%有蛋白尿定量异常,其中药物治疗和血管炎引起占25%,余75%无原因。早期肾穿刺是鉴别血管炎及原发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淀粉样变、药物性间质性肾炎的有力指标。
2.出现更严重系统性损害 皮下结节、皮肤溃疡、溃疡性角膜炎、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肺炎、小肠梗死、多发性单神经炎、肾损害等。
4.肾病理显示局灶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FSNGN)伴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可有IgG、IgM、IgA沉着。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检查化验
1.尿液检查 仔细的尿检分析也是区分不同类型肾脏损害的另一重要手段。膜性肾病及继发性淀粉样变为非炎症性,典型呈中至重度蛋白尿伴不很活跃的尿沉淀物及相对正常的血肌酐浓度。相比较,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及类风湿血管炎通常会出现较活跃的尿沉淀物(红细胞、白细胞及其他细胞颗粒管型)而镇痛药所引起的肾病通常与较温和血尿沉淀物,肾乳头坏死所引起的肋腹痛及慢性肾衰相关。肾小球基底膜变薄通常与无症状性镜下血尿相关。然而临床与病理的关联并不是绝对的,为了明确诊断,有些病人仍需进行肾活检。
(1)血清类风湿因子(RF):有IgG、IgM、IgA3种RF。目前所用的乳胶凝集法,检测的是IgM RF,活动期50%~80%阳性,缓解期阳性率低。
(3)血清ANCA:部分RV患者可有P-ANCA阳性,靶抗原为MPO或其他抗原。
(4)关节液检查:细胞数2000~75000/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黏度低,糖可下降。
1.关节X线片 Ⅰ期:骨质疏松;Ⅱ期:关节间隙狭窄;Ⅲ期:骨质齿样破坏;Ⅳ期:关节半脱位,纤维性和骨性强直。
2.组织活检 皮肤肌肉神经活检示坏死性全层血管炎伴单核细胞浸润,管腔狭窄、阻塞。
4.肾穿刺病理 局灶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FSNGN)伴新月体形成,可有免疫复合物IgG、IgM、IgA沉着。另外,可有与类风湿免疫反应有关的微小病变、系膜增生、膜性肾病,以及炎症相关淀粉样变。药物相关间质性肾炎应当除外。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鉴别诊断
1.原发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微型多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 临床表现及肾病理与RV相似,但肾病理免疫荧光阴性。ANCA阳性率高,韦格纳肉芽肿为CANCA,抗PR3阳性,微型多动脉炎为P-ANCA,抗MPO阳性。
2.系统性红斑狼疮 除有多系统损害之外,还有血清免疫学异常:C3下降,抗核抗体阳性,抗ds-DNA、抗smith抗体阳性,鉴别不难。
3.痛风 可有关节肿痛,多侵犯跖趾关节,高蛋白饮食后易发作,自限性。侵犯肾脏早期为间质性肾炎,晚期为肾硬化,可表现蛋白尿、血尿、尿毒症。可伴痛风石、肾结石。但无多系统损害。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并发症
本病常导致多脏器受累,其主要并发症是关节破坏变形,关节隆突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中枢神经受累引起急性或慢性脑梗死或出现偏瘫。肠血管炎引发肠缺血、腹绞痛、血便,甚至肠穿孔。患者出现多发性单神经炎、皮下梗死、肺渗出、胰腺炎、小肠出血,严重肾功能不全,多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的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肾脏损害主要有慢性炎症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毒性所致;虽然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确实的病因不明,不过应该具备预防胜于治疗的概念,有效预防类风湿关节炎即可防止本病肾损害的发生。
1.加强运动、锻炼体魄 经常做体操、练气功、打太极拳或散步等有氧运动,就能增强抵抗力减少生病。
2.避免受到风寒、防止潮湿环境 尽可能不要受凉、淋雨或受潮,例如不要穿已湿的衣服、鞋子或袜子,不要住太过潮湿的地方,不要暴饮冰水等。
3.避免过度疲劳 除了饮食有节之外,应当尽量让自己不要太过劳累,使身体产生疾病,懂得适度的工作和休闲。
4.保持心情愉悦 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有时候是因心理上或精神上受到刺激、过度悲伤而罹患此症,所以调节心情十分重要。
5.预防和控制感染 类风湿关节炎常于患有扁桃体炎、鼻窦炎或是龋齿等感染后发生,所以应预防各种疾病感染,一旦出现应早期治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中医治疗
(1)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肾损害的认识:RA属中医痹症的范围。古医籍对历节风、顽痹等病因病机及证候的描述,与RA极为相似。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之调养导致人体气血、阴阳、脏腑亏损,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致使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壅滞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更兼痰湿、淤血胶结,致关节筋脉痹阻而发病。病程迁延,骨节有失气血充养,以致筋伤骨损而造成关节肿痛、畸形及活动障碍。湿热淤毒,内舍于脏,或痹证日久,耗气伤血,均可损及肝、肾、脾,症见关节疼痛、腰痛、水肿、蛋白尿,甚或血尿。
(2)RA及其肾损害的中医辨证治疗:本病正虚邪实,寒湿热错杂。在发作期应以祛邪为主,如风寒湿痹,宜温阳宣通,风热湿痹,宜清热、利湿、祛风;在静止期,则以调营卫、养气血、补肝肾为主,顽痹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可按下述辨证施治:
主证:病势急,关节红肿痛热,汗出热不退,病痛关节屈伸不利,晨起僵硬,烦躁,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数。此证多表现在急性发作期。
对症状明显、NSAIDs无效而慢作用药未显效时可短期(2~3个月)、小剂量(强的松7~10mg/d)使用糖皮质激素,慢作用药一旦起效即减少激素用量并逐渐撤除。对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者,用环磷酰胺和中等剂量激素[泼尼松0.5~1mg/(kg•d)]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对坏死性血管炎、坏死性新月体肾炎的治疗详见有关章节。
2.继发肾淀粉样变的治疗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细胞毒药物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环孢素等对RA合并肾淀粉样变治疗有效,秋水仙碱、抗疟药也有一定效果。有报道二甲亚砜(DMSO)治疗(口服或静脉注射5g,3次/d)对部分RA所引起的继发性淀粉样变可明显减轻关节肿痛,使关节活动好转,血中SAA及C反应蛋白浓度降低;研究还显示可减轻肾间质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另有报道,大防风汤治疗RA伴全身淀粉样变及肾功能障碍有效。在上述药物治疗同时,亦可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糖皮质激素对肾淀粉样变疗效不佳,要慎用。
(1)金制剂治疗中,一旦出现蛋白尿,伴或不伴血尿,应立即停药,大部分患者可以缓解。金制剂诱导的膜性肾炎病程不一,有可能停药数月后,蛋白尿才消失。有肾病综合征者,可以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2)继发于青霉胺治疗的蛋白尿常出现在开始治疗后的4~18个月,当其用量大于500mg/d时。更易出现蛋白尿。及时停药,蛋白尿可以消失,少数病人可以持续1年以上。出现肾病综合征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3)对长期、大量使用NSAIDs者,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并注意询问夜尿情况,以便早期发现肾损害,及时停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情可望得到改善。
4.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治疗 可以行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肾移植,但肾移植成功率低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肾衰竭,感染率高,且移植1年后,移植肾又可再发淀粉样变性,故临床上需慎重考虑。
本病预后差。并有神经系统损害者5年生存率为57%。完全缓解53%,复发率25%。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