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治疗

发布日期:2014-11-05 16:04:12 浏览次数:1595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是指由风湿性心脏炎后引起的慢性心脏瓣膜病变,其实质系指风湿性心脏炎在心脏瓣膜上留下疤痕所造成的后遗症,使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瓣膜受累情况以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最为常见。

中医学认为风湿性心脏病多属于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或湿热邪直犯,内舍于心,乃致心脉痹阻,血脉不畅,血行失度,心失所养,心神为之不安,表现心悸、怔忡,甚而阳气衰微不布,无以温煦气化,而四肢逆冷,面色恍白,颧面暗红,唇舌青紫。水湿不化,内袭肺金,外则泛溢肌肤四肢或下走肠间,见到浮肿,咳嗽气短胸闷脘腹痞胀,不能平卧等证。

中医对风湿病及风湿性心脏病的预防及治疗,除了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外,扶助正气和活血化瘀,也是主要方法。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根据心悸、气急、浮肿、咯血等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心痹,亦可归属于惊悸、怔忡或喘证等范畴。《黄帝内经》所载: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 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可见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已有一定认识。之后,张仲景应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心瘁证出现的证候特征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几个阶段进行论述,与本病临床表现颇相类似。

病因风湿性心脏病古方中医辩证病因病机:

风湿性心脏病病因一般认为起于风湿热的急性发作期间。风湿热与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主要是全身性变态反应,病变主要影响关节、心脏瓣膜及心肌。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西方医学及中医学均冠以风湿之名,可见两者的认识颇为一致。通过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实践,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病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病因外为风湿之邪侵袭,内为脏腑虚损,病机演变过程可分述如下:

风湿外侵,心体受损 禀赋素虚,屡受风寒湿邪侵袭,风湿入络迁延不愈,痹阻经脉;或因风湿人脉郁而化热,心营为之病变,气血运行不畅,盖人体气血之循脉皆赖于脏腑之气,尤依仗于心气之鼓动,心脏负担过重,心体受累而致病。此常见于病变早期或急性活动期。

心脉痹阻,气血瘀滞 风湿性心脏病既成,耗气伤血,气虚不能布血,血虚难以荞心,心气过耗,以致心脏推动血液功能障碍,血循失常,瘀痹于心,心脉为之痹阻,脉络不通,故见唇绀舌紫之外象,咳血、咯血之肺脾郁血之症。

心体内虚,累及他脏 心病既久,势必累及肺、脾、肾诸脏。肺贯心脉而司呼吸,心血郁阻,株连肺脏,移邪于肺,而致痰瘀交阻,肺气肃降无权,故有咳嗽痰喘,甚则倚息不能平卧。心气虚影响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致心血愈虚,呈现惊悸、眩晕,食少便溏等心脾两虚证,脾阳不振,难以运湿;水湿内停,肾阳虚衰,蒸化无权,聚水成饮;水饮泛滥,上则凌心射肺,下则腹满肢肿。由此心、肺、脾、肾互相牵累,阴阳、气血俱虚,病变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心力衰竭,阴阳离决。

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分别叙述。

(一)二尖瓣狭窄:

青壮年有见湿热病史,心功能代偿期可无症状,失代偿后,出现活动后气短、心悸,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端坐呼吸,咯血等,晚期出现右心衰。明显二尖瓣面容(两颧及口唇紫红,心尖部触到舒张期震颤)。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功能代偿期可无症状,一般可心悸、活动后喘促、疲劳乏力,咯血等左心功能不全。后期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症状,如肝大,下肢浮肿。体征明显,心尖部可见搏动增强及触到有力的局限性抬举样冲动,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

(三)主动脉瓣狭窄:

重症者出现头昏,甚者晕厥绞痛心律失常,甚或猝死。晚期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体征为主动瓣区听到响亮粗糙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并伴有收缩期震颤等。

(四)主动脉关闭不全:

失代偿期可见心悸、头部有振动感,偶有心绞痛,重者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等左心衰竭的表现。颈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心尖瓣搏动增强,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

检查风湿性心脏病X摄片可见心脏扩大,并呈特异性改变。心电图随着病变不同可出现二尖瓣P波、左心室肥厚及劳损,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甚至心房颤动等。为了明确风湿性心脏病诊断,争取手术治疗机会,可做心导管检查、扇超、CT、核磁共振等检查。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