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以上儿童尿床可能是病
李女士的儿子今年6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据李女士介绍,儿子从小就有尿床的习惯,到了幼儿园还是那样,每周至少有两夜尿床。“当时,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长大一点可能就好了。”
让李女士没有想到的是,现在儿子都上小学一年级了,每周两夜尿床的毛病还没有改。李女士说,她现在怀疑儿子尿床可能是病理的原因,并不“坏毛病”那么简单了。
与李女士有同样疑惑的还有很多。记者调查发现,5岁左右的儿童仍还尿床的不是个例。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家长并不认为这是病,总以“长大了就会好了”的理由来安慰自己。
进一步,张锐锋主任说,遗尿病是多种病因导致的临床症状,根据其发病特点及规律分为以下几类:原发性,指自婴儿期开始尿床,持续至5岁以上,不曾有持续6个月之久不尿床期;继发或次发性,指期间曾有长达6个月或更长不尿床期后又再次出现尿床而言;单纯性,是指仅有夜间尿床,白天无症状,不伴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复杂性,指除有夜间尿床外,白天伴有下泌尿系统症状,常为继发于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儿童最常见的为原发性单纯性遗尿症。
那遗尿症病因有哪些?张锐锋主任说,不同类型病因也不同。原发性遗尿,多有遗传因素和膀胱功能障碍所致。
“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各种遗传性疾病对小儿的生长发育都有显著影响。”张主任说,据研究父母双亲有遗尿史者,子代遗尿发生率为77%。
另一个是膀胱功能障碍所致。主要指膀胱容量小、逼尿肌不稳定或尿道梗阻致逼尿肌过度收缩。如隐性脊柱裂的患儿排尿功能异常在尿流动力学上主要表现为膀胱逼尿肌稳定性下降,部分伴有膀胱壁顺应性降低。脊柱裂及并发病变部位越低,膀胱功能障碍越明显。
而对于继发性遗尿,与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心理因素、过度劳累等,都是诱因。
当然,由器质性引起的遗尿并不多见。但是,泌尿系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裂、脑脊膜膨出、蛲虫病、癫痫等也可引起遗尿。还有,诸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发育不全、肾功能不全等造成症状性遗尿症也是曾经有过报道的。
采访中,张锐锋主任说,儿童期尿床是儿科门诊经常遇到的疾病,正常情况下,儿童通常在2—3岁已经逐步能控制夜间小便,但如果5岁以上夜间仍尿床,就要到遗尿门诊就诊,看看是否泌尿系统有畸形、感染和全身其他系统疾病,以便正规治疗。
记者注意到,考虑到儿童上学的时间问题,市儿童医院遗尿门诊就诊时间的安排上也是人性化的,特地安排在每周六上午。
采访中,张锐锋主任提醒,对遗尿症患儿进行心理和行为治疗也要科学对待,行为治疗主要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和唤醒疗法,当然心理支持是整个心理干预过程中最基本的措施,对遗尿患儿要多安慰、多鼓励,这一点甚为重要,也是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