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③腹部X线平片可见肿块将肠推向内侧,有时瘤体内有散在点片状钙化点。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变形或被挤压破坏不显影或仅少量造影剂显于肾盂。
(6)胰腺囊肿:儿童假性胰腺囊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囊肿多位于左上腹部或脐上,常伴有腹痛。尿糖及血糖升高,血清淀粉酶升高或正常。以B超、CT或ERCP检查,多无困难区分。
2.以黄疸为突出表现者 胆总管囊肿以黄疸为突出表现者,应与胆道闭锁、胆管癌、右上腹部腹膜后肿瘤压迫胆总管等相鉴别。
①出生1~2周后患儿出现胆汁淤滞性黄疸,并迅速加深而无间隙。尿呈深褐色,粪便为淡黄色,后发展为陶土色大便。
③超声检查探不到胆总管,无胆囊或仅有萎缩的胆囊,而胆管扩张则表现为肝外胆管的扩张。
⑤CT、B超或MRI可发现胆总管远端壶腹部的实性肿物,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则无。值得注意的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有较高的胆道癌的癌变率。胆管扩张症发生胆道癌后以间歇性发作的腹痛、发热为主诉的约占一半以上,与不合并癌变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相比,这一频度稍高。约30%出现黄疸并触到腹部肿块。当出现背部疼痛、消瘦则提示为进展期。由于其癌变后并无特异性的表现,故容易与原发病相混淆。因此,B超、CT、ERCP造影等一旦发现扩张胆管内有肿块阴影,就应高度怀疑。对300余例癌变的病例进行分析,病灶仅局限于肌层,属早期的不满10例,可见诊断极为困难。
3.以腹部疼痛为突出症状者 胆总管囊肿以急性右上腹痛或上腹部疼痛为突出症状者,应与胆道蛔虫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及肠套叠相鉴别。
①突然发生的右上腹或上腹部钻顶样疼痛,发作后可缓解或恢复正常。症状严重而体征较轻为其特点。
④超声检查可见胆总管内有虫体样回声影,胆总管可有轻度的扩张,而胆管扩张症无虫体样回声,可见胆总管的囊状或梭状扩张。ERCP可见胆管扩张及胰胆合流异常,而胆道蛔虫则无。
(2)急性胆囊炎:多发于成人,发热、右上腹疼痛、触痛和肌紧张明显,Murphy征阳性。有时可触及胆囊随呼吸移动并较浅表,不象胆总管扩张症的位置深并范围大。黄疸如有也较轻。B超检查多可容易地鉴别两者。急性胆囊炎无囊状或梭状扩张的胆总管。
(3)肠套叠:本病主要症状为较规律的阵发性腹痛。腹部肿块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易移动,稍偏韧,位置多位于右上方,可有果酱样大便。钡灌肠或空气灌肠可见典型的套叠头部的杯口状影。
(4)急性胰腺炎:本病以成人多见,腹痛较剧,常位于上腹正中偏左,可牵涉左腰背部及左肩部,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恶心呕吐、发热,可有腹膜刺激征。生化检查可见血尿淀粉酶明显增高。行B超、CT检查,可见肿大的胰腺并且胆总管是正常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程中约20%~40%曾表现高胰淀粉酶血症,及尿中也可查得淀粉酶增高。部分病例为真性合并的胰腺炎,而大多为毛细胆管中的淀粉酶反流入血液中而引起所谓“假性胰腺炎”的表现。该种病例胰腺病变多较轻。
1.胆汁淤滞 由于胆道梗阻,胆汁滞留致囊肿渐增大,肝内呈淤胆状态,逐渐发展成为胆汁性肝硬化,严重损害肝功能.
2.门静脉高压症 原因有二: (1)巨大囊肿压迫:巨大囊肿压迫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造成门静脉血流回肝受阻,形成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 (2)晚期胆汁性肝硬化:肝内形成广泛的纤维条索及硬化结节,挤压肝内门静脉小分支及肝小叶肝窦,使其变窄或闭塞,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形成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此外,由于肝硬化致窦状隙狭窄或闭塞,门静脉与肝动脉间的短路开放,肝动脉血流入门静脉系统,使门静脉的压力更高。这类病人占25%。
3.胆管炎 由于排胆不畅,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细菌感染,致急性胆管炎、肝内感染、甚至肝脓肿等。反复发作胆管炎常使胆管壁肿胀、肥厚、纤维化等,使远端胆管更狭窄,甚至闭塞。
4.胰腺炎 胰胆管接合部异常,可使高压的胆管内胆汁逆流入胰管,损害胰小管及腺泡,胰液渗入胰实质而引起胰组织自溶,并发胰腺炎。
5.囊腔内结石形成 因胆汁淤滞、胆道感染及胆管狭窄,胆汁成分可发生变化,有利于胆色素结石的形成。王长林报告1例13岁患者,从胆总管囊肿中取出大量的小颗粒状胆色素结石,且左右肝管内也有很多结石。我们有3例小儿胆总管囊肿病例也合并有胆色素结石。Yamaguchi总结1433例的病例,并发结石的占8.0%。
6.出血 因胆道梗阻致肝功能损害,加上胆盐不能进入肠道,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肝脏对凝血因子的合成发生障碍,可致出血,包括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7.囊肿穿孔或破裂 囊肿逐渐增大,囊内压力逐渐增加,在囊壁的薄弱处,易因腹压突然增加或上腹部的外伤而发生穿孔,引起急性胆汁性腹膜炎。中国台湾、日本和我国都有这方面的报告,占1.8%。
8.囊肿癌变 囊肿内长期胆汁淤滞、反复发作胆管炎及胰胆管汇合异常,胰液反流入囊腔等,可使胆管壁发生炎症、溃疡、再生或化生,在此基础上诱发癌变。癌变率占2.5%。
由于本病常发生频繁发作的胆管炎及上述各种并发症,故应及早行外科手术。20世纪70年代以前常用囊肿肠吻合或囊肿部分切除加肠吻合。由于胆管囊肿发生恶变的报告逐渐增多,国外报告在10%~20%之间,国内也有散在病例的报告。原发性的囊肿恶变平均年龄为50岁,但囊肿肠道内引流术后恶变的平均年龄为35岁;内引流术时病人的平均年龄为25岁,故内引流至恶变平均时间约为10年。原发性的恶变发生的部位可在胆管(53%)或在胆囊(46%),但在内引流术后,85%的恶变均发生在残留的囊肿上,在胆囊者只占9%。施行囊肿部分切除时,遗留的部分囊壁也可发生恶变。而囊肿肠吻合术后易发生癌变的原因,可能在于胆胰管汇合畸形时,胰液容易流入囊腔内,胰酶受来自小肠的肠激酶的激活,可加重囊肿内的炎症改变和加快癌变的发生。所以,囊肿内引流及部分囊肿切除的内引流均不可取,即使已行此类术式的病人,也应考虑再行囊肿切除的手术。对Ⅰ型胆管囊肿目前公认的术式为囊肿切除、Roux-en-Y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或肝总管-十二指肠间置空肠吻合术。20世纪50年代此种术式病死率较高,在30%左右,近年来的病死率明显降低,在4%左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1986年报告41例,无一例死亡。我们至今也作了近30例,无死亡。对Ⅱ型胆管囊肿作囊肿切除,胆管-胆管吻合术。若为胰段胆总管侧壁憩室,可切开十二指肠侧后壁,找到胰管予以保护,切除部分胰头组织、胰段胆管及憩室,利用胆总管的切端与十二指肠的切口作胆总管-十二指肠间置空肠吻合术。对Ⅲ型胆管囊肿,可切开十二指肠前外侧壁,在肠腔内作囊肿切除或附加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再移植胰胆管于十二指肠内后壁。对Ⅳ型胆管囊肿,仅局限在一叶肝脏者,可行局部肝叶切除术。若为广泛的肝内病变,需作肝移植术(liver transplantation)。而各种形式的肝内胆管内、外引流术效果都不理想。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