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
【疾病概述】
转移性肝癌又称继发性肝癌,全身各器官的肿瘤均可转移到肝脏,以胃肠系恶性肿瘤的肝转移常见,其次为乳腺、肺、肾。据尸解材料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41%~75%有肝转移。西方国家其发病率为原发性肝癌的20~64.5倍,在我国约1.2倍。转移性肝癌大多为多发,也可单发,质地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其病理类型与原发癌相似。
【转移性肝癌病因与发病机制】
转移途径
1.门静脉途径这是肝转移最主要的途径,占35%~50%。凡静脉血流通过门静脉系统回流入心脏的脏器,如食管下段、胃、小肠、大肠、胰、胆囊、脾等恶性肿瘤均可循此途径入肝;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和输尿管、腹膜后组织的恶性肿瘤可通过机体腔门静脉吻合支进入肝。
【转移性肝癌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凡具有以下条件,转移性肝癌的诊断往往可以确立:①有原发癌表现或病史;②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单发或多发占位性病变;③CEA和(或)CA19-9升高,LDH、AKP、γ-GT异常;④无肝硬化表现,AFP阴性。在诊断转移性肝癌以前,必须与原发性肝癌作鉴别。原发性肝癌常合并有肝硬化,病情发展快,肝功能大多异常,AFP阳性,乙肝或丙肝肝炎抗原抗体阳性;转移性肝癌常有原发癌病史,病情发展慢,AFP、肝炎抗原抗体阴性,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多发、界清肿块。对AFP阴性的多结节型肝癌或单发小肝癌鉴别则较困难,此时尤应注意有无合并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此外,应与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脓肿等疾病鉴别,可通过病史、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癌胚抗原(CEA)阳性,常提示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时CEA阳性率达60%~70%。CA19-9异常增高提示胰腺癌肝转移可能。大约70%的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AFP)升高,转移性肝癌仅5%~10%出现AFP低浓度升高,其中主要是卵巢或睾丸的胚胎性肿瘤。转移性肝癌时ALP、LDH、γ-GT可升高。肝功能检查一般对诊断无太大意义。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明确肝脏有无占位的首选方法。肝转移癌在B超上的典型表现是单个或多个圆形、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楚,回声强弱不等,等回声者少见。超声可发现1~2cm的病灶,尤其对>2cm者敏感性强,且操作简便,无创伤,价格低廉,是最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检查平扫,肝转移癌呈单个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较清,少数肿瘤边缘模糊,密度值20~45Hu,合并脂肪肝则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灶。结肠黏液腺癌等部分肿瘤肝转移时可有钙化灶。增强后早期扫描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延迟扫描无强化。据报道,CT对肝转移的发现率在90%以上,敏感性强,甚至可发现<1cm的病灶。用CT 动脉血管造影(CTA)、CT 动脉-门静脉成像(CTAP)明显提高直径≤5mm的肿瘤检出率。CT的定性、定位诊断在肝脏占位病变检查中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的“牛眼征”,即由液化坏死的病灶中心、周边实体肿瘤、外层受压水肿的肝组织,在B超、CT上的影像学表现。在B超上呈现“中心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周边强回声带,外缘低回声圈”,在CT强化扫描上表现“中心水样密度,周边中等强化环,外围低密度圈”。“牛眼征”是转移性肝癌的特征性表现。部分转移性肝癌在磁共振成像(MRI)上有较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①T1加权上中心性低信号,相应在T2加权上成中心性高信号;②T2加权瘤周呈“亮环征”,内部信号较低。通过MRI检查,肝转移癌易与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鉴别。肝动脉造影将转移性肝癌按血供丰富程度分为3类。①富血管类:原发灶为肾癌、绒毛膜上皮癌、胰岛细胞癌、甲状腺癌;②多血管类:来自结肠癌、乳腺癌、肾上腺癌、精原细胞癌及黑色素瘤等;③少血管类:包括胃癌、胰腺癌、食管癌、肺癌等。其血供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化疗或栓塞化疗效果。
临床表现
转移性肝癌常以原发病灶的症状为主要表现,如结肠癌肝转移时表现为大便习惯或性质改变、贫血、肿块、消瘦;胃癌肝转移时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大便隐血阳性;乳腺癌肝转移时表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转移灶增大时可出现肝区痛、肝肿大、黄疸、腹水等。有的在原发灶切除后数个月甚至数年后出现肝转移癌的表现。部分患者无原发病灶的症状,而直接呈现转移性肝癌的征象。
【转移性肝癌治疗概述】
转移性肝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局部治疗、生物治疗等。选择何种方法,必须结合原发病灶和全身情况而定。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