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草酸尿症易形成结石
2013-09-24 14:23:13来源:评论:0 点击:
1.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包括两种不同的类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I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尿液的草酸、羟乙酸和乙...
1.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包括两种不同的类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I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尿液的草酸、羟乙酸和乙醛酸排泄均增加。以前,曾认为它是d一酮戊二酸一乙醛酸醛连接酶活性缺陷所引起的体内生化紊乱。1986年,Danpure和Jennings发现它是肝脏丙氨酸一乙醛酸转氨酶(alanine-glyoxylate aminotransferase,AGT)活性遗传性缺陷,抑制体内乙醛酸向甘氨酸转化,造成乙醛酸大量堆积并被氧化形成草酸或者被还原形成羟乙酸,后两者从尿液中大量排泄的疾病。1990年,人类肝细胞的AGT基因被成功地克隆和定序。目前,穿刺活检测定胚胎肝细胞的AGT活性或者取绒毛膜作DNA分析可以准确地作出本病的产前诊断。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Ⅱ型也称L_甘油酸尿症,发病是由于肝脏D一甘油酸脱氢酶和乙醛酸还原酶活性缺陷,体内羟丙酮酸堆积,后者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还原形成I,甘油酸。同时,乙醛酸经乳酸脱氢酶催化被氧化形成草酸,导致尿液中草酸和甘油酸的排泄增加。本病十分罕见,迄今为止,全世界仅有21例报道。
两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患者体内草酸的合成均增加,尿液草酸的排泄明显升高,达1.5~3.Ommol/d。患者通常自幼年起即出现肾结石,此外,出现肾组织钙化、问质性肾炎和慢性肾衰竭在本病中是十分常见的。患者血液草酸浓度升高,心脏、骨骼、关节、眼睛等组织出现草酸盐沉淀。
大剂量的维生素B。(200~400mg/d)治疗可以抑制部分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患者体内的草酸合成。对于维生素B6治疗无效时,应该增加每日的饮水量,使尿量达到3L/d以上,可以降低尿液草酸盐的浓度。此外,口服补充枸橼酸、噻嗪类利尿剂、中性磷酸盐或者葡萄糖酸镁有助于增加尿液草酸盐的溶解度。对于肾衰竭的患者应该长期进行透析治疗,鉴于本病极容易出现肾组织钙化和肾结石形成,所以同种异体肾移植后移植肾长期存活的机会小。有人建议应该在患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之前行肝移植手术治疗,以便改善肝脏的AGT活性。
2.肠源性高草酸尿症引起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原因,诸如小肠切除、肠炎、回空肠旁路手术等,都会促进结肠对草酸的吸收。另外,肠道对钙的吸收增多,或者钙从粪便中排出过多,使肠腔内呈游离状态的草酸增多,也促进草酸的吸收过程。肠源性高草酸尿症患者尿液排泄的草酸总量通常超过lmmol/d,往往出现复发性肾结石、肾组织钙化和草酸盐沉积。
本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欠佳,一般需要几种方法联合治疗。包括低草酸、低脂肪饮食及大量饮水。口服补充钙制剂(餐后口服1~49钙,每天3~4次),使钙在肠道内与草酸结合而抑制草酸的吸收。但是,也有人认为补钙后会使尿钙浓度升高,虽然降低了尿液草酸的浓度,但是,尿液草酸钙总的饱和度并没有下降。考来烯胺能与肠道内的脂肪酸、胆盐和草酸结合而阻止草酸的吸收,用法是餐后及睡前各服1~49。但是,多数患者不能坚持。此外,也可以口服枸橼酸。一般建议每天小剂量用药,分几次口服,避免大剂量用药而作一次服用。
3.轻度代谢性高草酸尿症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轻度代谢性高草酸尿症与高钙尿症一样,都是特发性草酸钙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今已经肯定,至少0.3%~50%的含钙尿路结石患者尿液中草酸的排泄增多,结石的活动程度与尿液草酸排泄量的关系比尿钙排泄量的关系更加密切。
1986年,Baggio等人发现79%的特发性草酸钙肾结石患者的血液红细胞膜上草酸的交换活性增强。由于红细胞异常伴有高草酸尿症者不足50%,因此,推测草酸转运的膜系统改变可能是引起特发性草酸钙肾结石最常见的原因。
目前,关于尿液草酸排泄增多的确切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自从Rose于1988年提出轻度代谢性高草酸尿症的概念以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尿液草酸排泄的轻度增加的确与特发性革酸钙结石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有人发现,尿液草酸排泄增加的同时,往往也伴有高钙尿症。高钙尿症患者肠道对MD草酸的吸收是增加的。当限制饮食中钙的摄人以后,尿液草酸的排泄增加,提示肠道钙吸收亢进的患者对草酸的吸收也是增加的。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