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肛裂的病因病理

发布日期:2014-11-27 13:18:06 浏览次数:1595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而肛管表面裂伤不能视为肛裂因很快自愈,且常无症状。肛裂是一种通常的肛管疾患也是中青年人产生肛管处剧痛的通常起因。肛裂*多见于中年人,但也可发生于老人及小儿一般男性略多于女士,但也有报告女多于男。肛裂常发于肛门后、前正中,以肛门后部居多,两侧的较少。初起仅在肛管皮肤上有一小裂口,有时可裂到皮下组织或直至括约肌浅层,裂口呈线形或棱形,如将肛门张开,裂口的创面即成圆形或椭圆形。

长期大便秘结的病人,因粪块干而硬,便时用力过猛,排出时裂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肛管后正中部皮肤较固定,直肠末端位置由后方向前弯曲,因此肛门后方承受的压力较大,是肛裂的通常部位。粗暴的诊断亦可引起肛裂。肛裂多为单发的纵形、椭园形溃疡,反复损伤、感染,使基底较硬,肉芽灰白,裂下端皮肤因炎症、浅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发生水肿,形成结缔组织性外痔,称前哨痔。肛裂上端肛乳头因炎症和纤维变,成肥大乳头。

1、解剖上的缺陷学说:肛裂多发生于肛门后位,主要是由于外括约肌浅层在肛管前后方各形成Y形薄弱区,耻肛裂结构骨直肠肌又加强肛管两侧的气力。因此肛门后部及前部不如两侧坚强。肛管向下后与直肠后壁形成一角度。排便时,干燥的粪便对肛门后方薄弱区的压力*大,又因肛管之后中线血运差,弹力较少,故引起肛门后方易受伤撕裂。这就是肛裂裂口的位置常发生于后方的起因。

2、感染学说:肛管上端齿线处的非凡结构如肛窦、肛门瓣、肛乳头、肛腺等,轻易被干硬的粪团下移时所损伤,使局部产生感染和炎症,或引起肛腺阻塞化脓,溃破后形成肛裂,由于局部炎症刺激,括约肌痉挛,血液供给不足,伤口久不愈合,形成慢性溃疡

3、括约肌痉挛学说: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由于病理性起因,纤维化而失去柔软的特性,在肛门外括约肌浅层Y形薄弱区下端形成无弹性的横闸,当干硬粪团通过肛管时,此薄弱区轻易破裂而发生裂口,裂口久不愈合形成慢性溃疡。

4、外伤学说肛门狭小学说:大多数学者以为干硬粪团通过肛管时,易引起肛管撕裂,尤其是肛门先天性发育不良者,更易受到损伤。

(编辑: 桃桃 )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