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布日期:2014-11-21 00:47:44 浏览次数:1595

症状体征:发热 ,肝肿大 ,脾肿大 ,呼吸异常 ,腹痛 ,淋巴结肿大 ,黄疸 ,尿淀粉酶升高

【疾病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常见有发热、咽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型淋巴。血清中可检出EB病毒抗体。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防】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如何预防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如何预防?本病传染性不强,但流行时应予以就地检疫。本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急性期患儿予呼吸道隔离,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宜用漂白粉、氯胺或煮沸消毒,但也有认为隔离病人并无必要。患者恢复后病毒血症可能长达数月,故如为献血员,其献血期限至少必须延至发病后6个月。本病免疫预防尚在探索中,目前尚无疫苗。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因与发病机制】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 EB病毒系由Epstein和Barr等在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最先发现,属疱疹病毒群,电镜下形态结构与此群的其他病毒相同,但抗原性不同。近年证明本病是由EB病毒引起。(二)发病机制 EB病毒从口进入易感者,先在咽扁桃体环的B淋巴细胞复制繁殖。然后通过病毒血症或受染的B淋巴细胞的散播而感染其他部位的B淋巴细胞。病毒复制导致B淋巴细胞的死亡,病毒颗粒及病毒决定抗原被释放后,刺激机体引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要点】

专科检查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大多在20×109/L以下,少数也可降低。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加,以后淋巴细胞增高,可达60%~97%。异型淋巴细胞可在病后4~5天开始出现,7~10天达高峰。少数慢性病程者仍可在数周后被检出。在小儿病例中,年龄越小(尤其5岁以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越高。异型淋巴细胞按Downey分型可分为3型:

(1)Ⅰ型(空泡型):细胞大小中等,边缘不整齐,核成熟,偏心、椭圆形、肾形或分叶。核周

临床表现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EB病毒通过唾液飞沫传染,又被称之为“接吻病”。潜伏期在青少年是30~50天,在儿童可能短些,多数为9天(5~15天)。一年四季散在发病,寒冷季节可能发病数增加,偶有流行发生。

1.一般症状 急性或隐袭起病。乏力、发热和肌痛,发热可高可低,持续1~2周后骤退或渐退,也有持续3~4周或持续低热达3个月之久。部分病人伴缓脉,类似伤寒

2.鼻咽部表现 最常见为咽峡部、腭垂充血

其他检查

嗜异性凝集试验 ,异型淋巴细胞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概述】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如何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如何治疗?(一)治疗目前治疗尚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有报告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干扰素等治疗。本病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腭扁桃体的β-溶血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有呼吸道梗阻、溶血性贫血,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危急情况,可应用皮质激素治疗。可酌情采用人血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关资源】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鉴别诊断有其他病毒感染、白血病、化脓性扁桃体炎白喉百日咳、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传染性肝炎、胶原病、伤寒等等。因为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所以是在疑难病例讨论时经常提出应予鉴别的疾病之一。本病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因本病有发热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有时可高达50×109/L,所以应与淋巴瘤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鉴别。后二者的淋巴结肿大不会自行缩小,而传染性单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