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能要命 用药误区你知道吗
第1次用药没出现过敏反应,并不意味着终生“免疫”。因为同一种药由不同厂家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生产,它的主成分一样,但辅料不尽相同,里面含有的杂质有引发过敏的可能性。
不同药物的过敏反应时间不同,有的是马上发生,有的则是过了好几天之后才会发生,还有的药物潜伏期很长,最多可达20天以上。所以,一旦出现药疹,在20天内用过的药都是可疑对象。
这是将药物过敏与药物毒副作用混为一谈。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通过减少用量而减轻,但药物过敏反应的决定因素是药物本身,与剂量无关。例如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者,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分批注射,但事后绝大多数人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过敏反应。
致敏药物不论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体都会引发过敏反应。外用膏药、滴耳、滴鼻、滴眼药水等方式使用了过敏源药物,也会发生过敏。因此,过敏体质的患者应在医生开药之前将自己的过敏史详细告知;用药时也要特别小心,仔细阅读说明书,做到心中有数。
一旦出现了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只是首要措施,同时还应加强观察,根据病情对症治疗。如果是轻微过敏,停药后多喝水,加速药物排泄,症状会随之逐渐好转;如果停药后症状并无好转甚至更加严重,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症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对症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参与或导致过敏反应的活性介质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反应的过程极为复杂,受抗原性质、抗体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当抗过敏药物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重要环节或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断全过程时,仍能发生过敏反应。据文献报道,常用的抗过敏药,包括传统的非那根、扑尔敏、苯海拉明以及新一代的息斯敏、特非那丁、赛特赞等,均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所以,发生过敏反应后,不建议患者自行在药店购买抗过敏药物使用,还是应该到医院就诊,对症治疗。
有些中草药亦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休克、剥脱性皮炎等。近年来报道较多的有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等中成药,其过敏表现以荨麻疹和固定药疹最常见。
最后,刁雨辉主任提醒:一次的不过敏不代表一直不过敏,一次的过敏也不代表一直过敏,所以说不要太相信以前的检查,在每次用药之前做一项合格的检查是必须的。
1.提高和增强对药物过敏反应的警觉和意识。当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皮疹,或突然发生胸闷、心慌、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切莫错失治疗时机。这一点,有过敏体质或遗传特质的人尤其应该注意。
2.若曾发性过某药物过敏,应将药名记录下来,每次就诊时都主动将其告知医生,以免再次误用。
3.夏日在日光照射下工作时间较长者,应避免使用有光敏反应的药物和食物,如沙星类药物(如氟哌酸)、灰黄霉素、奎尼丁、补骨脂、苋菜等。
4.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需做皮试或其他测试,以明确是否存在药物过敏。使用此类药物,切不可嫌麻烦,不经测试就直接使用。即使通过测试,可以使用,也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其特点和不良反应情况,使用中注意观察可疑反应。
5.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再次使用过敏药物。患者已对某药过敏时,该致敏性可能持续很久,甚至伴随终生;若不慎再次用药,可使以往的症状重现甚至更严重,使用次数越多,可能反应越重。
1.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国家相关部门已明确规定6岁以下儿童禁用,这些药物容易导致儿童耳聋,还可能引起肾功能衰竭。
2.氯霉素类:这类药物可能导致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甚至引起儿童肝功能严重衰竭。
3.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18岁以下人群慎用或不用,目前已有实验数据表明,这类药物可导致儿童软骨发育障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4.四环素类:如土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这类药物可在任何骨组织中形成稳定的钙化合物,导致恒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和骨生长抑制,8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1.阿司匹林:可解热镇痛,但有局部刺激及损害组织的作用,增加消化道溃疡、穿孔、上消化道出血等风险,且对于病毒性感染儿童易引起瑞氏综合征,不推荐儿童使用。
2.尼美舒利: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还有与其相关的过敏反应,凝血功能障碍,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等安全性问题,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
4.对于仅用于儿童的氨金黄敏颗粒、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因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禁止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使用。
5.对于可用于儿童,也可用于成人的氨酚烷胺那敏胶囊,因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禁止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使用,不推荐5岁以下儿童使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