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维D的孩子容易过敏 但维D摄入过多会中毒
2007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生后1-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和小婴儿,如果摄入配方奶中的维生素D达不到规定的生理需要量,又不能外出晒太阳,就需要补充不足的部分;如果是早产儿、双胎或者有可能造成维生素D缺乏的孩子,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美国儿科学会2008年新《指南》提前和延长了补充维生素D的年龄段——
1)新生儿从出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d,一直持续到儿童和青少年阶段;2)任何母乳喂养的婴儿,无论是否添加配方奶粉,均需要补充维生素D400IU/d;
为什么新生儿、婴儿要补维生素D?因为这些孩子是维D易缺人群。
一是内源性:人体皮肤里有一种称为7-脱氢胆固醇的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以转变成维生素D。
但是,现在的新生儿很少外出晒太阳,尤其是冬天出生的新生儿晒太阳机会极少,即使在屋内晒太阳也是隔着玻璃,这样阳光中的紫外线就被阻断,无法促进维生素D的转变。
进化环境中,人一出生即在自然环境中,就会晒太阳,因此大自然没有给人类准备更多的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如,母乳中维生素D的水平较低。谷物和蔬菜中则更少。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中有一些,唯有晒不到太阳的海鱼中含的才较多。新生儿、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4~6个月才添加辅食,食量也不大,所以每天从母乳或正常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D不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
而婴儿又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特别是骨量迅速增加,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骨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处在新陈代谢的重建过程中的,个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合成、分泌骨胶原及骨蛋白纤维,形成骨基质,然后释放钙、磷离子到纤维的孔隙中,沉淀结晶,基质钙化,形成骨组织。
破骨细胞,主要分布在骨质表面,降解骨基质,溶解并吸收钙、磷离子,将其转移到血液中,形成破骨作用。
如此成骨——破骨——成骨反复交替进行,骨骼时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维生素D在个中起的作用,是双重性的,它既能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吸收;又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新骨质的沉着,维持着骨的更新与动态平衡。
小儿发生佝偻病了,出现多汗、易激惹、夜惊、方颅、鸡胸、X或O型腿了,不能仅仅以为是缺钙,婴幼儿吃母乳、代乳品,一般不会缺钙,其症结,很可能是缺维生素D。
维生素D的作用类似于激素,可以影响200多个基因的表达,还与体内所有细胞的细胞增殖和分化,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有重要联系,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脏病、肺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形成,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
癌症:维生素D的调节,在细胞繁殖中起关键作用,而癌症患者体内缺乏这种调控机制,让细胞过度繁殖了。
高血压:维生素D为甲状腺上的副甲状腺所利用。这些腺体分泌出一种调节体内钙水平的激素,钙则帮助调节血压。
大脑发育:新生儿时期维生素D水平低,会导致日后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翻倍增加。
免疫力: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低的,3个月大时患呼吸道感染的机会较大。
过敏:孩子缺乏维生素D容易过敏,过敏原包括豚草属植物、橡树、狗、蟑螂等环境过敏原和花生等食物过敏原。
皮肤晒太阳合成的维生素D,一开始没有活性,经肝脏代谢后,具有了一定的活性,再经肾脏进一步羟化成维生素D3后,才更有活性。
有研究表明,70岁老人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含量仅相当于年轻人的5%,而皮肤形成维生素D的能力仅为75%;再则,老年人肾功能减退,D3合成相对减少。
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有超过1/3的人会发生跌倒,其中有个重要原因,是老年人因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而造成肌肉衰弱了。
皮肤中的黑色素会阻挡紫外线的吸收,本来生活在日照多的地区的人,进化让他们的皮肤中有较多的黑色素,如果他们迁徙到了日照少的地区,这样他们的皮肤便不能够吸收到足够多的户外紫外线,来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
如果每日摄入的维生素D,超过了机体“可耐受的最大摄入量”,并持续一段时间,会产生毒副作用。
因为维生素D是可以在体内合成并长期贮存的物质,而且因是激素类物质,每日的需要量并不多。
若长期摄入过多,将引起高血钙和高尿钙。特征为食欲减退,过度口渴,恶心,呕吐,烦躁,体弱,便泌腹泻交替出现,严重者将因肾钙化、心脏和大动脉钙化而死亡。
因为,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尤其是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较差,以至于体温易受各种因素干扰而发生变化。如果给孩子补充过量维生素D,导致钙吸收增加,血钙持续在较高水平时,使交感神经兴奋,加上小儿血管壁对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较强,可造成皮肤血管收缩,难以排汗,导致体温调节障碍,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积蓄过多,进而引起发热。
因此说,补充维生素D,必须听医嘱!
[责任编辑:李然]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