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药物的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药物作为抗原物质与特异质患者体内的抗体发生的免疫反应。从总体来讲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不高,但是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加,用药范围的扩大,用药频率的增多,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病例和严重程度逐步增加。10月23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1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指出自1988年到2007年5月以来,硫普罗宁注射剂和胸腺肽注射剂造成164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其中死亡1例,过敏性休克病例数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69%。因此每位患者都不可忽视药物的过敏反应。
发生药物过敏与过敏体质以及有家族过敏史者有密切的关系,但大多数与用药的剂量、剂型无关,即使很小的剂量也可发生严重的反应;仅少数患者用药越多反应越重。
药物作为外来的抗原进入机体,使淋巴细胞或体液免疫系统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同一药物时,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引起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或机能障碍。因此大多数药物过敏为后天获得,不发生于首次用药,而是再次用药后几分钟到24小时内发病,个别病例可延迟到几天后发生。已致敏的患者对该药的致敏性可终身不退,再次用药可重现原来的症状或更加严重。
药物过敏患者常发生药物的交叉过敏反应,即对某种药物过敏时,也会对其他含有类似结构的药物产生过敏。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能对头孢类抗菌素也过敏,因二者均含有β-内酰胺基。又如磺胺类抗菌素和格列奇特、格列吡嗪等降血糖药均含有磺酰胺基,也可产生交叉过敏反应。同一种类、不同厂家生产的药品,同一种类、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药物,有的不致敏,有的可发生过敏。药物过敏反应主要表现
最常见的为皮肤反应,轻者如粟粒样疹、荨麻疹、皮炎以及各种药疹,伴随瘙痒,重者表现为表皮脱落。
药物过敏还可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如:血液系统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心血管系统的心肌损伤、心肌或心包炎等,神经系统的惊厥、脑炎、小脑或椎体外损伤等,呼吸系统的喉头水肿、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以及肝肾功能损伤、发热、腹痛。
药物过敏反应中最危险的是过敏性休克,患者出现灼热、脸色苍白、四肢发麻、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惊厥昏迷等症状,抢救不及时可因血管神经性水肿、喉头水肿或脑水肿而死亡。最常用药物中需警惕药物过敏的有:
抗菌消炎药: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磺胺类等。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水杨酸钠等。
镇静催眠药:如苯巴比妥、氯丙嗪等。
镇咳平喘药:如氨茶碱、喷托维林等。
抗酸解痉药:如复方氢氧化铝、贝那替秦等。
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1、B2、B6、B12、C、K、维丁素胶性钙注射液等。
激素类:如可的松、促皮质激素、黄体酮、胰岛素等。
中药:如旋覆花、天花粉、辛夷等。
其他:如血清、疫苗、类毒素等。
患者用药期间一旦发生与原发疾病无关的症状时首先应警惕是否为药物过敏反应,并且立即停止用药,及时到医疗单位确诊和对症治疗。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需牢记过敏药物的名称,就医时主动告诉医生避免使用。一般较轻的药物过敏反应可较快消退,预后较好;重症患者如果救治不及时可遗留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部分药物过敏反应可通过皮肤试验法测知,便于选择。个别患者必须使用过敏药物治疗急症(例如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也可从很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使用,医学上称为“脱敏疗法”,但有一定的风险。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