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过敏的人为啥越来越多

发布日期:2014-11-24 20:55:16 浏览次数:1595

近日,某单位贴出为员工进行过敏体检的通知,原因是该单位员工中现在得过敏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过敏性疾病从何而来?为什么发病率越来越高?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哈尔滨华医过敏性疾病医院是全国唯一的过敏性疾病专科医院。据该院院长、黑龙江“过敏联盟”委员会主任费秀天介绍,和当年经济不发达、预防水平不高时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相对,过敏性疾病则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改变而流行起来的一种现代流行性疾病,是一种现代富贵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过敏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并列为四大多发常见疑难病,并作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据了解,过敏性疾病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要比在发展中国家高,欧美的发病率达50%—60%。近几年我国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高的趋势,虽然我国没有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是在临床上,每年来就诊的患者在以20%—30%的速度递增。

据费秀天介绍,过敏又称“变态反应”,是身体受一种或多种物质(也称过敏原)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过敏原有上千种,主要分为五大类:花粉、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虫毛等)、食入性过敏原(如海鲜、奶制品等)、接触性过敏原(如染发剂、化妆品等)和注入性过敏原(如蚊虫叮咬等)。

过敏原如此多,引发的过敏性疾病也高达几十种,主要分为三大类:皮肤类(如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鼻炎哮喘。有一种医学上称为肥大细胞的人体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皮肤血管和黏膜中,一个人的过敏症状就取决于肥大细胞遭遇过敏原的部位。形象一点说,肥大细胞就好比大楼里的火警报警器,过敏原就相当于乱扔的烟头,扔到哪里,哪里可能就报火警。过敏原在皮肤上与肥大细胞接触就会产生过敏性皮炎等,在鼻腔上接触就会产生过敏性鼻炎,在气管上接触就会产生哮喘。同时,由于血液的流动性,这种“火灾”也会“殃及四邻”,引发其他过敏反应症状。

近年来,婴幼儿过敏的越来越多,费秀天说,这些都是妈妈惹的祸。由于妈妈在怀孕期间吃得太好,营养过剩,无法被吸收的营养附着在胎盘壁上,使孩子天生就具有过敏体质。

过敏体质也具有遗传性,如果妈妈是过敏性体质,则孩子有50%的可能性也是过敏性体质;如果爸爸是,则孩子有30%的可能性是过敏性体质;如果父母都是,则孩子属过敏性体质的可能性在70%以上。当然,过敏性体质只是内因,如果没有遇到过敏原的诱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发病。

过敏原受到刺激,浓度加大,是诱发过敏性疾病的外因。这主要就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巨大改变有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与过敏有关,比如,原来人们都穿纯棉线衣服,现在用化纤、尼龙等原料制作的衣服越来越多,这些衣物易导致皮肤过敏;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成品、半成品、方便食品应运而生,食品调味、防腐、保鲜、着色等化学制剂都是引起过敏的危险物质;现代居室追求豪华装饰,油漆、涂料、壁纸等都含有复杂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毒性和过敏性物质;过敏性疾病具有地域性,在习惯了原环境后,突然改变环境,也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现代社会出差、旅行机会越来越多,地域不断扩大,有人对新的环境很不适应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出现皮炎、腹泻等症状,就这是民间所说的“水土不服”。

当然,除了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态也是诱发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的睡眠不好,亚健康非常普遍,易造成免疫系统失衡。当身体状态不好与内因、外因这三个因素并存时,人的身体会处于高敏状态,过敏性病症易发作。

很多人认为过敏性疾病不好治、无法去根,其实过敏性疾病是可预防可治疗的,至少可以做到不发作。目前制约过敏性疾病治疗与预防的主要因素是专科医师太少。据费秀天介绍,变态反应学科在国内近几年刚刚起步,属于二级学科,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对其都不够重视,目前我国无一所院校有这一专门学科,只是有这一门课程,该学科的医生都是后从其他学科转过来进行研究的。目前,全国专业从事变态反应学科的专科医师只有二百多人。而且,由于过敏性疾病涉及儿科、皮肤科、内科、耳鼻喉科等学科的交叉,如果缺少专业经验,很容易导致误诊,耽误治疗。

据介绍,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必须要找准致敏原因,进行规范化对症治疗。过敏性疾病与其他疾病不同,很多时候,它的检查过程就是治疗过程,比如查出是海鲜过敏,忌口就可以了;是动物毛过敏,把宠物送走或替换掉羽绒被就可以了。同时,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非常重要,因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能看到效果,这就需要医生对患者进行跟踪治疗和指导,并在患者因治疗时间过长失去信心时鼓励他。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可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