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早起的检查工作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能按部就班,一定要选择适合的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朋友们尽早康复;
近年来全球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的胰腺癌发病率也逐年增长。手术切除仍是其治疗及获得长期预后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胰腺癌病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等因素影响,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能手术切除的患者仅占10-20%[2],早期诊断可提高手术切除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1.胰腺癌早期诊断手段
胰腺癌早期诊断及筛查的方法不断完善提高,其中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小胰癌和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但是截止目前仍然没有一种单独的诊断方法能达到理想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联合多种检查手段可大大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CA19-9是最常用的诊断胰腺癌的肿瘤标记物,但其诊断早期胰腺癌的准确率及特异性较差,对于直径小于2cm的胰腺癌,48.4%患者的CA19-9阴性,其特异度也明显下降[11]。仅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及监测术后复发的指标[10,12]。MUC-1,MIC-1,NGAL,CEACAM1等是近年来报道较多的一些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的肿瘤标记物[13-15],这些肿瘤标记物在诊断早期胰腺癌方面表现出了一些优势,但是仍处于早期临床实验阶段或者为单中心小样本结果,离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仍有一定距离。另外,近年来发展的蛋白质组学及基因组学在探索更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标记物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由于具有简便、无创、价廉等特点,腹部B超是诊断胰腺占位性疾病的常规和首选检查。B超可以发现胰腺的占位性病变、胆胰管扩张及肝脏转移灶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发现胰腺癌的血管侵袭亦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小胰癌,其准确率大大下降,ShandraBipat等对68篇涉及7405例胰腺癌患者术前B超检查的文献资料数据进行Meta分析,发现其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和75%[16]。该项检查可以作为胰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常规检查,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操作的主观性等因素,往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对其予以补充。
2.早期胰腺癌
早期胰腺癌是指肿瘤局限在胰腺内,最大直径2cm,无淋巴结转移,无胰腺被膜和胰腺后方的浸润,无血管和邻近脏器侵犯的T1N0M0期肿瘤[4]。这和小胰癌的定义有所区别,后者主要是指肿瘤最大直径2cm,而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研究表明,肿瘤大小是决定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小胰癌不等于早期胰腺癌,但肿瘤体积越小,越可能是早期胰腺癌,根治性手术的效果越好。早期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为90%-100%,5年生存率可达到70%-100%,这明显优于进展期的胰腺癌。因此,发现早期胰腺癌或者小胰癌,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及手术切除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3.胰腺癌高危人群及筛查
早期胰腺癌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或者无任何症状。即使是在现有先进影像学手段条件下,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仍然很低,这一方面和胰腺癌的自身特点有关,另一方面,消化内科及外科医师缺乏应有的警惕和足够的重视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半数以上患者被误诊为胃肠或肝胆疾病,时间多为3~6个月,当确诊时,多数病人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对于初诊的病人,门诊医师应意识胰腺癌的可能,不应仅满足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诊断,应对这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以降低胰腺癌的误诊率,缩短确诊时间[5]。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由外科、内科、影像诊断科和病理科等相关科室组成的多科协作组,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检查,做到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手术切除率。
4.展望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早手术治疗,并配合放化疗及各种综合治疗手段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最为根本的办法,加强有关胰腺癌的健康教育,提高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警惕性,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EUS,CT等多种检查方法,并加强外科、内科、影响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协作是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的重要方法。另外,对于胰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相关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其在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方面的巨大价值,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应给予重视。国内各大胰腺外科中心应对其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系统评价其可行性及实用性,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指南,以指导后继的临床工作,另外,研究人员同时应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对胰腺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
如何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分析?医学界也不断的在研究,对于癌症疾病攻克的难度也是有的,但是相信有一天癌症也不再是难题。
文章转载于:寻医问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