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常吃鱼生的人易染肝吸虫病

发布日期:2014-11-21 19:57:44 浏览次数:1597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刘建平教授

广东人注重饮食营养,认为生食比熟食更有营养,特别是喜欢吃“鱼生”。因此,肝吸虫病在广东省流行地区较为广泛,全省有63个县市流行,目前感染率已达5.36%,肝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肝内胆管,轻者暂时无症状,随着寄生在胆管中的肝吸虫繁殖增多,病人表现为肝大、乏力。肝吸虫除了损害肝脏和胆囊外,还会导致全身循环系统出现多种复杂的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胆管癌等。专家提醒——

常吃“鱼生”的人易染肝吸虫病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刘建平教授解释肝吸虫病(学名华支睾吸虫病)是通过生食或吃未熟透的淡水鱼虾等淡水水产食品感染肝吸虫幼虫,从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刘建平教授说,近年曾在广州市进行过一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番禺和南沙两个区高达20%的人群感染有肝吸虫病,发病率最高。相关资料报道,肝吸虫多存在于淡水鱼虾的脊背部分和尾部,主要是鱼虾常活动的部位。而“鱼生”则是取淡水鱼脊背部分的肉,这正是肝吸虫聚集的地方,因此感染率更高。据了解,经常吃“鱼生”的人有30%-40%的机会感染上肝吸虫病。

浅水“鱼生”比深水“鱼生”更危险

刘建平教授说,经常吃浅水“鱼生”的人的肝吸虫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吃深水“鱼生”的人的。肝吸虫的感染途径大致为肝吸虫虫卵随患者或受感染动物如猫、犬等的粪便排入水中,被淡水螺吞食,在其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浮游水中,钻入淡水鱼虾,在其体内成囊蚴;人或猫、犬等动物吃了生鱼或未煮熟的鱼虾时被感染;蚴虫进入肝内胆小管发育为成虫,肝吸虫病主要通过食用浅水“鱼生”传播,如鲩鱼、青鱼、鲈鱼及淡水虾等,像三文鱼这类海鱼含有肝吸虫的几率则比较小。刘建平教授说,血吸虫病在东亚地区比较多见,我国大陆和日本、泰国和越南等国家皆有报道,然而由于日本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四面皆为深水环绕,故日本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东亚其他地区,此观点同样也被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所证实。

“鱼生”+高度酒不能杀灭寄生虫

对于目前普遍认为吃“鱼生”时喝高度酒,可以杀灭鱼肉里寄生虫的观点,刘建平教授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一方面,70度的酒也要24小时才能杀死肝吸虫,平时饮用酒远远低于这个浓度,而且酒精在胃中被食物与胃液稀释,根本不足以杀死藏在鱼肉里的肝吸虫囊蚴,更不能预防“鱼生”里的肝吸虫对人体肝脏的侵蚀;另一方面,酒精可直接加重肝脏的损害,更增加了肝吸虫病对肝脏的危害。相反,酒精能祛除“鱼生”本身所携带的腥味,使“鱼生”的口感更佳,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随之,肝吸虫的发病率也相应呈上升趋势。另外,观察发现一些人在家切鱼肉,切完后没有把刀、砧板洗干净就直接切熟食,以及没有分生食和熟食的筷子,因此导致鱼肉所携带的血吸虫卵随食用熟食进入人体,也增加了感染血吸虫病的几率。

专家支招

正确用药早期病人两天可治愈

刘建平教授说,谈“虫”色变也没必要,目前该病是可预防可治愈的。

建议尽量挑一些比较卫生、正规的餐馆进餐。据调查,小餐馆的“鱼生”多来自浅水或直接将深水和浅水鱼虾混杂放置,这样就会使浅水鱼虾携带的肝吸虫囊蚴进入深水鱼虾,肝吸虫病的发病率相对更高;他提醒曾经吃过“鱼生”的人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如果抽血查到肝吸虫抗体阳性,B超提示肝内胆管壁回声增粗等,则应留大便反复寻找肝吸虫卵,这是确诊肝吸虫病的“金标准”。肝吸虫病的治疗很简单,只要按体重每天服用吡喹酮25mg/公斤,一天三次,通常只需1-2天的时间,97%的感染者可痊愈。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7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