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防治
一、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及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如不及时治疗部分病人可因痛风性肾病发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痛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不断升高的趋势。
痛风的急性发作表现为特殊的关节疼痛,应引起警惕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急性发作往往没有预兆,或者只有轻度头痛或发热。关节剧痛常在夜间突然发生,受累的关节多半是足部跖趾关节,表现剧烈刺痛并伴皮肤发热和肿胀,24小时可达到高峰。轻度痛风发作可在几小时或1-2天自行消退,严重者可持续多日或几周。绝大多数痛风可反复发作,如不治疗,发作次数越来越多,症状也会持续更久,受累的关节也越多。
二、罪魁祸首——高尿酸血症
引起痛风的重要原因是高尿酸血症。尿酸是什么?尿酸是体内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若经常摄入过多含嘌呤较高的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啤酒等会导致血清中嘌呤产物——尿酸增加,一旦超过肾脏排尿酸的能力,就会引起血中尿酸浓度增加,即高尿酸血症,使患痛风的危险性剧增。有资料表明:1990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为13%,到2000年已增至21%左右;而10个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将有1人会发展为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高危人群应注意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量:①大于40岁的中年人;②绝经妇女;③肥胖者;④家族中有人曾患过高尿酸血症或有痛风病史者;⑤患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上述人群最好每年检测血清尿酸、血糖、血脂、血压,以防高尿酸血症,预防痛风发作。
三、首要对策——饮食控制
痛风的发病与食物中的嘌呤密切相关。如进食高嘌呤膳食,就可增加体内尿酸,诱发痛风。反之,控制了膳食中嘌呤的摄入,人体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就会降低。食物中嘌呤的含量与食物的种类、烹调方法等有关,合理选择食物及食物加工方法,将有助于减少食源性尿酸的生成,防止痛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饮食控制的主要原则介绍如下(附录:常见食物嘌呤含量表)。
1、禁食高嘌呤食物和浓汤汁(如火锅汤等)。
2、适量选择中嘌呤食物。可将水产类、畜禽肉类、豆制品等切块煮沸弃汤后,再进行烹调;蔬菜也可用沸水焯烫后再烹调,以减少原料中嘌呤含量。但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应限制中嘌呤饮食,每天膳食中嘌呤的摄入量小于150毫克。
3、按需选择低嘌呤食物。但应控制膳食中嘌呤摄入的总量,每天不超过1000毫克。
4、禁酒。虽然啤酒的嘌呤含量不高(2-5毫克/100毫升),但含较多鸟苷酸,代谢后可产生嘌呤。乙醇不仅会促进嘌呤转化,而且可在体内代谢为乳酸,引起乳酸堆积,而乳酸可抑制尿酸从肾脏中排泄。
5、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可选择普通饮用水、淡茶水、菜汁、果汁和碱性饮料(如可乐、汽水等)。碱性饮料可碱化尿液,有助于尿酸的排泄,但含糖量高的饮料不适合肥胖者、糖尿病患者等。饮水要养成常饮习惯,不要临时口渴时暴饮,一般可在用餐前后0.5-1小时饮水。心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饮水应遵医嘱。
6、平衡膳食。注意预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等相关疾病。热量摄入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宜,肥胖或超重者应减少热量摄入,尽快降低体重。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应小于25。奶类、蛋及其制品可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具体摄入量应根据病情而定。每天脂肪摄入量应低于50克,以植物性油脂为主,不食或少食油炸、油煎食品,因脂肪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多食碱性食品,如油菜、白菜、胡萝卜、瓜类、马铃薯、甘薯、柑橘等,这些食物可降低血清尿酸浓度,使尿呈碱性。主食以精加工米面及其制品为主。除香菇、黄豆、扁豆、紫菜等嘌呤含量较高的蔬菜外,一般蔬菜和水果都可食用。盐的用量每天最好控制在6克以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肾功不全的患者更应严格限制在3克以内。
四、痛风的治疗
1、治疗目的:(1)及时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2)防止关节炎复发;(3)纠正高尿酸血症,以预防尿酸盐沉积造成的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4)防治并发疾病。
2、防治诱发痛风发作的因素:包括受寒、饮酒、创伤、劳累、感染或进嘌呤含量高的事物等。
3、防治并发症及伴发疾病:对伴有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痛风患者,要同时针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
4、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1)秋水仙碱:每次1片(含量0.5mg),每小时口服1次;或每次2片,每2小时口服1次;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腹泻等副作用则停用,24小时总量不超过12片。
治疗作用:①急性期治疗作用,24-48小时缓解;②预防发作,每次1片,每天1-3次;③作为辅助诊断,与其他疾病鉴别困难时,如口服秋水仙碱后关节疼痛缓解,则考虑为痛风。
(2)非甾体抗炎药:如美洛昔康、扶他林、芬必得、消炎痛等。
(3)强的松等皮质激素:仅用于以上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选用。
注意事项:A上述药物均对胃黏膜有损害,应用中需注意胃部不适表现,防止上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加重,老年人尤应警惕;B在急性期不宜使用促尿酸排泄及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因这二类药物可延长发作或引起转移性痛风发作。C影响尿酸排泄、分泌和增加生成的药物应停用或慎用。如双氢克脲噻、氨苯喋啶、青霉素、维生素B1、B2、胰岛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左旋多巴及小剂量阿司匹林。
5、痛风间歇期的治疗
(1)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阻滞肾小管重吸收,用于肾功能尚好者。
常用药物:①丙磺舒:250mg ,一日2次, 两周内渐增至500mg,一日3次;②苯丙唑酮:50mg ,一日2次, 两周内渐增至100mg ,一日3次;③苯溴马龙(痛风利仙):毒性低,降低血尿酸较快。有效剂量为25mg-50mg 一日1次,渐增至100mg 一日1次。维持量为50mg,一日1次。
注意事项:应用排尿酸药物时宜大量饮水,每日尿量2500毫升以上;必要时口服碳酸氢钠 2.0,每日三次,使尿PH在6.0-6.8时效果较佳。
(2)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肾功能降低,及其他不适合使用排尿酸药者。
常用药物:别嘌呤醇0.1,一日2-4次,以后用维持量,0.1,一日1次。
注意事项:有肝功能异常、胃炎和溃疡者,应慎用,并注意药物疹和白细胞减少。
(3)用药原则:①24小时尿尿酸600mg,肾功能正常者,首选促尿酸排泄药;24小时尿尿酸600mg,肾功能障碍者,首选抑制尿酸生成药;血尿酸明显升高及痛风石大量沉积者,二者合用。②小剂量开始:防治尿尿酸浓度过大,造成肾损害;防止转移性痛风及延缓缓解。③血尿酸5-5.5mg/dl后,改用维持剂量。(第174医院肾病中心 许树根)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