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髓炎是什么意思
Q:什么是骨髓炎?骨髓炎是什么意思?
骨髓炎是指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单纯骨髓发炎,而是指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均受细菌感染而产生的一系列病变,因此单称骨髓炎也不恰当,而应称为骨、髓炎。但由于“骨髓炎”这个名称习用已久,所以临床上仍以“骨髓炎”命名。
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骨组织所引起的一种骨感染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有时会因并发症而致终身残疾。历代医家一直视其为难治之症。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广谱抗生素的普遍应用,骨髓炎的治疗手段有了新的进展,但目前由于滥用抗生素,细菌菌种不断变异,机体的耐药性逐渐增高,骨髓炎治愈率低和复发率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骨髓炎的分类和分型
临床上骨髓炎的分类命名,是根据其发病部位、病程、感染途径、临床表现综合命名的。中医则在骨髓炎分类的基础上辩证分型施治,如急性血源怀骨髓炎非化脓期属余毒湿热型型的,则以解表祛邪、透邪外出为治则。
骨髓炎的分类有多种形式,根据其感染途径可分为:①血源性骨髓炎:由身体其他部分的化脓性病灶经血液循坏传播至骨内。②外伤性骨髓炎:由外伤创口感染引起,如开放性骨折继发的骨髓炎。③感染性骨髓炎:由附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而成,如脓性指头炎引起的骨髓炎。
骨髓炎根据病情发展可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从急性骨髓炎到慢性炎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不能机械地按时间划分。急性炎症消退后,若有死骨、有窦道、有死腔即为慢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包括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亚急性骨髓炎、急性髂骨性骨髓炎和急性脊椎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包括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局限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和结核性骨髓炎。
骨髓炎根据发病部位及病理改变的不同还可分为颅骨化脓性骨髓炎、颌骨化脓性骨髓炎和指(趾)骨化脓性骨髓炎等。全身有两个以上部位发病的称全身我发性骨髓炎。
小儿易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有的患者家属常问:小孩患处既无碰骨折,局部又无化脓感染,只是发烧后就患了血源性骨髓炎,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致病菌的来源,可能是疖、痈、脓肿等,但也可能是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有时也可能查不到原发病灶。无论有无原发病灶,细菌进入血流中形成菌血症,是造成骨髓炎的先决条件。只不过有时进入血流中的细菌,被吞噬细胞消灭而不一定能生存;即使生存,也不一定能达到骨内;到骨内的细菌,也不一定会引起骨髓炎。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造成骨髓炎。这种条件,也就是形成骨髓炎的内在因素。小儿由于以下两个因素,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更易患血源性骨髓炎。
(1)解剖生理因素:青少年时期,骨的血流供给远较成年人丰富,干骺端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生长活跃,且此处血流缓慢,有利于细菌的沉积、停留和繁殖、生长。根据来龙去脉克塞栓塞学龄前说,细菌你栓子一样,在细小的动脉内形成栓塞,然后向远心方蔓延到骨内,形成骨感染。所以,血源性骨髓炎多发生于青少年,甚至可发生于出生几十天的婴儿,其部位多在长骨的干骺端。
(2)全身和局部的抵抗力:骨髓炎发病决定于人体抵抗力的强弱。这种抵抗力,包括全身抵抗力和局部抵抗力。小儿由于先天不足再回上病后体弱、营养不良、受寒等各种削弱机体抵抗力的因素,易于罹患骨髓炎。局部抵抗力的低下,是由于小说儿肌肤骨娇嫩,关节附近因跌倒扭伤,容易受伤,使干骺端毛细血管网破裂出血或附近组织内小出血和细胞破裂,因而细菌容易停留、繁殖而致骨髓炎发生。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的化脓性细菌进入血循环,经繁殖侵入骨组织引起的病变。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发于幼儿、少年及青春早期,10岁以下的患者占80%。男女患儿之比约为4:1。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的白色的葡萄球菌,偶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感染,但原发病灶不易查出,仅有约35%的原发病灶能被发现。皮肤的感染,如疖、痈、脓肿、毛囊炎、溃疡等,大都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而黏膜面的感染,如咽峡炎、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等,都是链球菌所致,其中尤以溶血性链球菌毒性最大,最易侵袭人体而引起继民性感染。
挫伤或扭伤是形成骨髓炎的局部因素。损伤引起局部出血、水肿,使局部抵抗力减低,有利于细菌在损伤部位更快地繁殖、生长,形成骨组织感染。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临床以高热、局部肿胀疼痛、溃破流脓血为特征。早期可因人身脓毒败血症状而威胁生命,晚期可因化脓感染而破坏骨及其他组织造成残疾。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往往起病急骤,出现典型的作身中毒症状。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三型:
(1)败血症型:局部症状不明显,人身寒战,高热(体温上升至39~40℃以上),病变进一步发展,出现昏迷、休克等全身败血症现象,继之可出现患肢疼育,不能屈伸活动等。若感染局限于骨内时,局部压育不明显;感染达骨膜下,则出现剧烈疼痛,病变区域呈环状肿胀、潮红、灼热,病变的干骺端压痛,患儿往往拒绝患肢活动。白细胞可达(30~40)×109/升,血培养常爱莫能助阳性结果。当骨膜下脓肿穿破软组织时髓腔内压力解除,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症状可缓解。脓种自行穿破或切开引流后,局部炎性反应可明显减轻,形成瘘管。
(2)脓毒血症型:有败血症的全身症状和局部骨质病变的临床表现。同时常并发肺炎或软组织深部多发性脓肿,或化脓性心包炎。
(3)并发关节炎型:一般在干骺端起病,随即可侵入邻近关节。股骨上端病变可侵入髋关节;髂骨翼病变,可延至髂臼;胫骨上端病变,则可穿入膝关节。干骺端破坏后,可直接影响骺板,不但可促使炎症波及并节腔,而且可以发生骺滑脱。
要高度生视急性血源怀骨髓炎早期X线表现很多患者及家属都有共同的体验,就是当患者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疼痛时,拍X线片检查骨质无明显变化或正常,当十几天、1个月后骨质破坏校严重时拍片才发现,往往埋怨医院没能及时确诊而延误病性。这里要明白地告诉大家: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起病10~14天内拍X线片无明显异常,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早期X线片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急性骨髓炎的存在。
早期X线片检查,虽不能看出骨质破坏,但也不能排除急性骨髓炎,仔细对比患侧与健侧,对临床诊断仍有一定的意义。一般1周左右,可以发现有骨膜反应存在;2周左右,可以在干骺端首先出现局部骨质破坏区,周围人广泛骨质脱钙;此后该处骨膜被掀起,出现与骨干行之层出不层状新骨形成;随后松质骨破坏增加,呈虫蛀样散在破坏,其范围逐渐向骨髓腔和骨干方向扩展,使皮质骨内、外侧面亦出现虫蛀样改变。若有死骨,则该坏死骨保持原来结构,并比周围骨的密度高。有时出现病理性骨折。所以如果早期确,及早治疗,则骨结构尚能迅速恢复正常。如待骨膜增厚,或死骨已形成才确诊,则常延误治疗,或造成不良后果。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因各种感染因素造成的骨髓炎症。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
化脓性骨髓炎治疗
(一)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
1.全身支持疗法:包括充分休息与良好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少量多次输血,预防发生褥疮及口腔感染等,给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使用镇痛剂,使患者得到较好的休息。
2.药物治疗:及时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药物,开始可选用广谱抗菌素,常二种以上联合应用,以后再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整。如经治疗后体温不退,或已形成脓肿,则药物应用需与手术治疗配合进行。
3.局部治疗:用适当夹板或石膏托限制活动,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减少疼痛和避免病理骨折。如脓肿不明显,症状严重,药物在24~48小时内不能控制,患骨局部明显压痛,应及早切开引流,以免脓液自行扩散,造成广泛骨质破坏。
(二)火器伤化脓性骨髓炎的防治。
火器伤使软组织和骨质受到损伤和污染,感染可能性很大。因此,外伤后,要及时进行清创预防感染,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使开放性骨折变为闭合性骨折。伤口换药,保持引流,增强机体抵抗力和使用抗菌药预防感染。对炸伤引起的开放性骨折,必须彻底清创,不缝合伤口,以利引流。
对非火器伤骨折,如能及时进行清创,应缝合伤口,放置引流条48小时,争取伤口一期愈合,使骨折转为闭合性。若感染已发生,应尽早扩大伤口,以利引流,并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及抗感染治疗。
骨髓炎的三种主要感染途径
(1)血源性感染:发病前大都有一个未曾正确处理的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疔痈、扁桃体炎等。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被带到骨组织而发生骨髓炎,是最常见的、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在临床上,由血源性感染途径而发生的骨髓炎称为血源性骨髓炎。据我们治疗中观察,这种类型的骨髓炎约占51%。
(2)创伤性感染:如刀伤、弹伤、开放性骨折或闭合性骨折,或关节手术时无菌操作不严等情况,病原菌直接由伤口侵入骨组织,引起骨髓炎。临床上称为创伤性骨髓炎,约占33.3%。
(3)蔓延发生感染:即直接由邻近的化脓病灶蔓延到骨组织而引起骨髓炎,如指(趾)端感染引起的指(趾)骨髓炎。临床上称为感染性骨髓炎,约占15%。
上述三种感染途径,以血源性骨髓炎发病率为最高,且多见于小儿。其发病部位,多在长管骨,尤其是下肢骨,如胫骨上端、股骨下端。其发病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胫骨、股骨、肱骨、桡骨、髂骨、脊椎骨等。
中医学对骨髓炎的病因病www.shenmeshi.com 什么是什么,搜搜就知道!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