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发布日期:2014-11-21 12:46:09 浏览次数:1600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细菌的毒性与数量;②患者的全身状况;③患者局部条件。

(1)全身状况:细菌可以从扁桃体、肺、中耳、肠道与泌尿生殖系统进入血液,也可以皮肤擦伤、小伤口与皮肤本身的化脓性病变(如)进入血液。某些发热可作为感染的诱因,

麻疹疟疾猩红热白喉、流感等。这些情况使机体与组织抵抗力下降,便于化脓性细菌生长繁殖。此外,患者若有一些慢性病,如贫血血友病糖尿病或类风湿关节炎激素治疗后等情况也可促使抗感染能力下降

(2)局部条件:小儿 50%骨髓炎都由伤处引起,因外伤导致骨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使细菌得以停留,血肿血凝块等坏死组织都是维持细菌生存繁殖的良好条件。Hobo认为,干骺端比骨干缺乏吞噬细胞,也就是局部免疫能力低下,是容易发生感染的原因之一。

2.病理 细菌进入血流后容易在长管状骨的干骺端沉积,形成感染灶,如果身体抵抗力弱、细菌毒力强、治疗不及时,此时病灶内的脓液首先在骨髓内蔓延,再经骨小管达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致骨皮质表层失去血液供给而坏死。脓液进入骨髓腔和骨小管后,使其内经过的滋养血管发生炎症,形成血栓,阻断骨内的供血,从而整个骨干或其一部分因缺血而坏死。与此同时,病灶周围的骨膜因炎性刺激而产生新生骨,包围于原骨干之外,形成“包壳”。

骨膜下脓肿继续增大可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形成蜂窝织炎或软组织脓肿,然后穿破皮肤,流出体外,形成窦道。

临床表现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发生于儿童。好发于下肢,如胫骨、股骨,也可发生于肱骨、髂骨等其他部位。病儿一般体质弱,营养状况差或伴有贫血,有时有感染病灶史或局部外伤史。

1.全身症状 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全身症状严重。前驱症状有全身倦怠,继以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畏寒,严重者可有寒战,多有弛张性高热达 39℃ — 41℃,烦躁不安脉搏细速,甚至有谵妄昏迷等败血症现象,亦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患者往往有贫血、脱水和酸中毒。

外伤后引起的急性骨髓炎,除非有严重并发症或大量软组织损伤及感染等,一般全身症状较轻,感染多较局限而少发生败血症,但应注意并发厌氧菌感染的危险。

2.局部症状 早期有局部剧烈疼痛和跳痛,肌肉有保护性痉挛,肢体不敢活动。患部肿胀压痛明显。如病灶接近关节,则关节亦可肿胀,但压痛不显著。当脓肿穿破骨质、骨膜至皮下时,即有波动,穿破皮肤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在外伤性骨髓炎,有开放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根据局部损伤程度,感染范围而有不同表现。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 70%,血沉快,血清 C反应蛋白增高。其中 C反应蛋白试验较血沉及白细胞计数灵敏度高,对观察病情的发生与好转有价值。血培养可为阳性,最好在高热寒战时抽血检查阳性率高。若有骨膜下脓肿,可穿刺抽脓,进行脓液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2.X线表现 早期无明显骨质改变,一般在发病 2周后,方开始显示病变,可见骨质模糊,呈虫蚀样破坏和骨膜反应,并可见肿胀的软组织阴影。数周后可见死骨和骨壳形成。

鉴别诊断

1.软组织炎症 早期与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不易鉴别。鉴别的主要依据是:

(1)全身症状不一样: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菌血症症状重。

(2)部位不一样: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好发于干骺端,而蜂窝织炎与脓肿则不常见于此处。

(3)体征不一样: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疼痛剧烈,但压痛部位深,表面红肿不明显,出现症状与体征分离现象,而软组织炎症则局部炎性表现明显。如鉴别困难,可作小切口引流,骨髓炎可发生骨膜下脓肿。

2.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肿胀压痛在关节间隙而不在骨端,关节活动度几乎完全消失。有疑问时,行关节腔穿刺抽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3.风湿性关节炎 起病缓慢,全身情况和局部症状均较轻,血沉、抗 O等血液检查常呈阳性。

4.恶性骨肿瘤 特别是尤文肉瘤,起病不会急骤,部位以骨干居多,早期不会妨碍邻近关节活动,表面有曲张的血管,并可摸到肿块。必要时需做活组织检查。

治 疗

治疗的目的是早期控制炎症和开窗减压引流,防止骨质广泛破坏和死骨形成,强调局部与整体并重,内治和外治兼顾,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1.中医治疗 辨证运用消、托、补三法。急性期脓肿未形成,热毒炽盛以消法为主,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佐以化湿,用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脓成未破溃者,应用托法为主,宜托里透脓,用托里消毒饮。急性期脓已溃而体质不虚者予小金片,体质虚弱者应以补法为主,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急性期脓未成者,可外用金黄散、双柏散。

2.抗生素的应用 应采用及时、足量、有效、联合用药的原则。一般选用广谱抗生素、静脉给药,根据血液培养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以及临床疗效调整抗生素。

3.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 应给以能量补充,可多次少量输血、输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注意休息,增加营养,根据需要应用镇静、止痛及退热药物。

4.手术 切开引流是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宜早,如用大剂量抗生素 2耀3d左右,体温不下降,中毒症状不减轻,反而有加剧趋势者,应争取早期手术。手术先排除软组织和骨膜下脓肿,然后在骨质上钻孔,或用骨凿开窗,引流髓腔内脓液,用生理盐水冲洗髓腔,可在骨髓腔内滴入抗生素。保持伤口引流畅通。

5.局部制动 可用石膏,夹板或牵引使患肢休息制动,防止感染扩散,利于炎症吸收和减轻疼痛。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