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细胞出现营养不良性蜕变
原发性高血压目前病因尚不明。可能与年龄增长、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高热量饮食等有关。多发生于40~50岁。无性别差异。在脑血管壁病变和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改变基础上,加上长期情绪不稳、持久的精神紧张等因素,可引起血压持续升高,造成细小动脉痉挛及细小动脉硬化,并由此而产生脑组织供血不足甚至缺血,以致神经细胞发生营养障碍,产生一过性脑血管危象或导致精神障碍。一般发病急,进展缓慢,病程波动呈阶梯样,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最终常发展为痴呆。
在高血压病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睡眠障碍、脱水、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红细胞增多等多种因素,可引起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或血凝固性异常等因素,常常发生脑梗死,导致脑功能障碍。资料显示脑血流量降低的程度与痴呆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多发性梗死的梗死灶数量面积对痴呆发生有重要作用。痴呆根据颅内血管病损范围,病理分类为:
1.弥漫性病变引起的痴呆 以大脑基底节多发性梗死较多见。病理解剖常见不同病期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灶,血管可见广泛性粥样硬化。
2.局限性病变引起的痴呆 与病变大小和部位有关。主要病理所见为脑动脉硬化。除了脑实质及脑血管病变外,也可累及视网膜与心肾等脏器。随着脑动脉硬化的严重发展可产生弥漫性脑萎缩。
1.与脑动脉硬化伴发的精神障碍鉴别 由于原发性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同时存在,且晚期出现的精神障碍有时也十分相似,因而鉴别较困难。原发性高血压在精神症状出现前,已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精神因素常为精神障碍发生的诱因,且精神障碍的发生较为迅速,而脑动脉硬化者常在过劳、任务繁重或患传染病后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发作性意识障碍较多见,脑动脉硬化如不伴有原发性高血压,则很少出现这类症状。高血压病出现痴呆症状时,以“假性麻痹性痴呆”的表现为主,而脑动脉硬化者则表现为局限性痴呆。自主神经症状在高血压病时较脑动脉硬化者为多见。
2.与功能性精神病鉴别 高血压伴发的精神障碍的病史、躯体症状有精神症状特征,并有意识障碍。
3.与感染、中毒伴发的精神障碍鉴别 可通过病史(有无感染、中毒史)等及意识障碍特点鉴别。
4.出现假性脑肿瘤样综合征,应借助CT、MRI排除颅内肿瘤。
5.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病人一般血压不高,多因精神过度紧张或遇有应激因素而发病,而本病早期的脑衰弱综合征是由于原发性高血压引起,不一定具有造成精神紧张的因素。
本病的病程和预后常取决于高血压本身的严重程度,精神症状的出现可使高血压加重。意识障碍多阵发性出现,如果意识障碍持续存在则预后不好。
1.早期症状 精神障碍早期症状主要为脑衰弱综合征。表现头部不适,情绪不稳,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工作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2.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较常见的有假性延髓性麻痹、构音困难、吞咽困难、中枢性面瘫、程度不同的偏瘫、失语、失用或失认、癫痫发作、尿失禁等。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或脑梗死产生的局限性症状不同,如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发生障碍时,可有同侧偏盲、空间失认及自知力缺乏等。
3.智能损害(痴呆) 早期为局限性,即认知功能损害不平均,尽管有记忆障碍、智能损害,但自知力和判断力保持较好。焦虑抑郁只表现对自身疾病的过分注意,以后即产生恐惧、忧虑、抑郁及疑病观念等。常突然起病,呈阶段性退化。在以后的进程中,部分病人出现感知觉障碍及思维障碍,产生各种幻觉、妄想状态,如关系、被害、疑病、嫉妒、被窃妄想等。常是中期高血压病的表现。但没有意识障碍。有的病人由情感脆弱逐渐发展为情感迟钝、强制性哭笑,少数发生情感爆发。随着病情进展,若出现躯体合并症、精神创伤、急剧环境变化,特别在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情况下,痴呆症状会呈阶梯式加重,晚期即成为全面性痴呆。
出现高血压危象、脑病时,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可伴有恐怖性幻觉或片断妄想,兴奋、冲动、言语不连贯或出现假性脑肿瘤样综合征(颅压升高体征)。有些病人意识恢复后,短期内仍有类似躁狂或抑郁表现。
4.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可有记忆、智能障碍和局限性神经症状体征。多数病人的病程呈阶梯性、波动性变化,有的因脑卒中而恶化,仅少数病人病情可缓解。病程短者约2个月,长者20余年,平均5年左右。半数病人伴有高血压病,有的伴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人的高血压、颈动脉杂音、伴短暂抑郁心境的情绪不稳、哭泣或爆发性大笑、短暂意识混浊或谵妄发作等症状常因进一步的梗死而加剧。人格相对保持完整,但也可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如淡漠、缺乏自控能力,或原有人格特点更突出,如自我中心、偏执或易激惹。多数病人因反复出现急性脑血管病发作或冠心病发作或继发感染死亡。
5.躯体症状 常有头痛、呕吐、眩晕,血压升高、眼底动脉短暂性痉挛或硬化、X线见心脏的改变、实验室检查见肾功能改变等。
1.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 90mmHg(12kPa)。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mmHg(21.3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mmHg(12.6kPa)为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期血压的平均值在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1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WHO的新标准:理想血压:120/80mmHg;正常血压:130/85mmHg;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达到收缩压 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是高血压了(须连续2次以上)。
2.精神症状出现以前,有明确的高血压史。即在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上,病人出现脑衰弱综合征,或出现焦虑、抑郁、幻觉、妄想状态及意识障碍等表现,且精神症状随血压和躯体症状波动,也就是症状的起伏与血压的波动关系密切。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