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常规
内容摘要:颅脑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常规
颅脑占位性病变包括颅脑肿瘤、脑包虫病、脑脓肿等病种,主要用二维超声检测诊断,彩色多普勒技术用以观察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情况。
三维超声检出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脑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常规
颅脑占位性病变包括颅脑肿瘤、脑包虫病、脑脓肿等病种,主要用二维超声检测诊断,彩色多普勒技术用以观察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情况。
三维超声检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标准或定义为:①颅内显示有包块样图像,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②包块图像有明确或较明确的边界;③适当改变增益条件,包块与周围脑组织仍然有清晰的界限;④不同的扫查方向,例如横切、斜切、纵切扫查,都可以显示包块的存在;⑤从对侧扫查,也能显示包块在超声场的深部;⑥包块内的回声强度及回声分布视占位性病变的病理情况而定。
彩色多普勒技术可显示有无动脉及(或)静脉包绕和进入占位性病变内。
1.脑肿瘤脑肿瘤的病理分类,尤其是胶质瘤的分类和命名,,至今尚未有被公认的统一的标准化分类和命名,但这对超声诊断并不重要,超声对脑肿瘤的诊断检出率,主要不取决于肿瘤的病理性质,而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发生部位。小脑幕上的肿瘤,超声可以检出,小脑幕下的肿瘤,超声很难检出。小脑幕上的肿瘤,又以位于颞叶、蝶鞍部、丘脑、侧脑室、第三脑室、垂体区、松果体区等部位的肿瘤容易检出,额叶、枕叶、胼胝体、透明隔等部位的肿瘤的检出率低于颞叶等部位的肿瘤,顶叶、蝶骨嵴、小脑、第四脑室、小脑桥脑角、斜坡等处的肿瘤极难检出。文献报道曾用超声检查诊断的脑肿瘤有胶质瘤、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松果体瘤、神经节细胞瘤、神经鞘瘤、髓母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嗅神经母细胞瘤等。
超声对脑肿瘤的诊断应用包括:①检出肿瘤;②确定肿瘤的部位;③从横切、斜切、纵叨的不同扫查断面图测量肿瘤的大小;④判断肿瘤有无包膜,如有清晰的线状或条状回声构成包块的边界就是有包膜;⑤判断肿瘤的物理性质,包块内如无回声即为囊性,如充满回声则为实质性包块,如无回声与实质性回声同时存在,则为混合性包块;⑥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根据有无血流包绕包块及(或)伸进包块内,及血流信号的多少,判断肿瘤的血供丰富与否;⑦肿瘤与周围颅脑结构的关系,如有无压迫侧脑室,把脑中线结构推移向对侧等,同时这也是提示存在颅脑肿瘤的间接征像。
颅脑肿瘤的诊断,CT、MRI仍是最重要的方法,CT、MRI与超声相比,对颅脑肿瘤的检出率高,无部位的限制,对肿瘤的解剖定位精确、详尽,因此超声是辅助诊断技术,超声的优势是判断肿瘤的物理性质简便、准确,对肿瘤血供的检查容易,可实时测量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图5-4-7~图5-4-11)。
2.脑包虫病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其虫卵进入人体后,在十二指肠卵化成幼虫,然后进入门静脉系统,随m流到肺及肝脏中发育成包虫囊。幼虫也可通过颈动脉进入颅内,分布在顶叶、额叶最多,脑室、颅底等区少见。包虫囊分内外两层,内囊即包虫囊,外囊为脑组织形成的一层纤维包膜,两层间有轻度粘连,其中含有血管。超声对脑包虫病显示为有完整包膜的纯囊性包块,包膜规整,由于所用超声频率低,分辨力不足,包虫囊只显示一层,即内囊与外囊显示为包虫病的包膜。
3,脑脓肿化脓性细菌、结核菌、真菌及阿米巴原虫等病原微生物侵入颅内,在颅内引起炎症形成脓腔者就是脑脓肿,脑脓肿的临床过程可分为急性炎症期、化脓及肉芽增生期、脓肿壁形成期图5-41l右颞叶星形细胞瘤,从左侧检查等。因此,超声检查时,颅内包块可以显示为有不同强度回声分布的实性包块一完全无回声的液性包块,包膜(壁)的回声显示厚薄不一,强度不等,形态不太规整。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