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颅内出血

发布日期:2014-10-06 03:32:02 浏览次数:1595

许多血液病、脑血管发育异常及颅内外其他病变均与小儿ICH的发生有关,其病因可以是单一的,亦可由多种病因联合所致。常见于颅脑外伤、新生儿产伤、缺氧常致内出血血小板减少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脑肿瘤、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等,也常致颅内出血。

1.脑血管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是儿童时期ICH的常见原因之一,可分为先天性、感染性与外伤性。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包括血管瘤动静脉,前者系因血管壁中层发育缺陷所致,见于末梢小动脉分叉处,直径达6~15mm的动脉瘤易发生破裂出血;后者系因动、静脉系统间毛细血管发育缺陷使动、静脉间直接吻合而成短路,以致病区动脉扩大而成动脉瘤样畸形,并压迫其周围脑组织,易破裂出血,以Galen静脉畸形多见。感染性脑动静脉畸形如颅内细菌性或真菌性动脉瘤,系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感染栓子所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也可导致小儿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外伤性脑动静脉畸形较少见,仅发生于海绵窦,因颈内动脉位于此处,故外伤可致颈动脉-海绵窦瘘。

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畸形有毛细血管扩张、海绵状血管瘤、软脑膜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等。

2.血液病 血液病是小儿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在尸检的血液病例中有50%发现自发性脑出血。血友病患儿中2.2%~7.4%发生ICH。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中发生ICH者占10%。其他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障碍等血液病,以及抗凝疗法的并发症,均可发生ICH。

3.颅内其他原因 包括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动脉炎,中毒性脑病等。

4.颅外其他原因 包括维生素K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肝病,高血压,感染或结缔组织病等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ICH。

5.新生儿颅内出血原因 新生儿颅内出血(neona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NICH)有其特殊的病因,主要发病因素为两大方面,即产伤及缺氧引起,前者正逐渐减少,后者有增加趋势。NICH的发病率依不同的检测及统计方法不同而不同,其中在34孕周、出生体重1500g的未成熟儿高达40%~50%。

6.其他 尚有部分小儿ICH的原因不明。找不到病因的脑出血称为小儿特发性脑出血。有文献报道尸检发现小儿特发性脑出血系由微小动脉瘤样血管畸形破裂所致,因此并非真正的原因不明。只是因这种动脉瘤太小,用CT扫描和脑血管造影等神经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而已。

1.脑出血 系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常见于大脑半球,幕下脑出血(小脑或脑干)较少见。发病前可有外伤、过度兴奋等诱因。起病较急,常见表现有突发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惊厥发作,视物模糊偏盲感觉障碍,血压、心率、呼吸改变,意识障碍等。重症患儿一般均有明显的生命体征的改变,并易伴发消化道出血,心肺功能异常,水、电解质紊乱,特别严重者可伴发脑疝死亡。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者常有明显的脑膜刺激征脑室出血常表现为深昏迷,四肢软瘫,早期高热,双侧瞳孔缩小,去脑强直样发作。

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非外伤性原因所致的颅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大量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出血后,血流穿破脑组织而蔓延至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所致。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比成人少见。因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血管异常所致者以6岁以上年长儿较多见,且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的趋势。

常起病急剧,主要表现为血液刺激或容量增加所致的脑膜刺激征和颅内高压征,如颈项强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半数以上病例出现意识障碍、面色苍白和惊厥发作。病初2~3天内常有发热。大脑凸面血管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若病变部位靠近额叶、颞叶时,常可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可表现为胡言乱语、自言自语、模仿语言和摸空动作等。可伴发血肿或脑梗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体征,如肢体瘫痪、脑神经异常等。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下出血。

3.硬膜下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 婴幼儿多见。通常分为小脑幕上和小脑幕下两种类型,前者最常见,多因大脑表面的细小桥静脉撕裂出血所致;后者多由于小脑幕撕裂所致。硬膜下出血所形成的血肿大多发生于大脑顶部,多数为双侧,但出血程度可不对称。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位于大脑半球凸面的硬膜下出血,若出血量很小,可无明显症状;若出血量较大,则可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惊厥发作或偏瘫、斜视等局灶体征,甚至继发脑疝导致死亡。幕下硬膜下血肿通常出血较多,往往迅速出现昏迷、眼球活动障碍、瞳孔不等大且对光反射消失、呼吸不整等脑干受压症状,病情进展极为迅速,多在数小时内呼吸停止而死亡。

4.NICH 主要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小脑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四种类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主要发生于胎龄较小的未成熟儿,源于室管膜下的生发层毛细血管破裂所致,多于生后24~48h内发病,多数起病急骤,进行性恶化,生后不久即出现深昏迷、去脑强直与惊厥,多于数小时内死亡;但少数开始时症状亦可不典型,可有意识障碍、限局性“微小型”惊厥、眼球运动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起伏,时轻时重,多能存活,但易并发脑积水。小脑出血可因压迫脑干而出现四肢瘫痪、呼吸浅表、反复窒息发作等,均于病后36h内死亡。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出血量有关,轻微出血时可无任何症状与体征,仅有血性脑脊液,常见于早产儿;出血较多时,常于生后2~3天出现嗜睡、惊厥,可致出血后脑积水,多见于足月儿;大量出血较罕见,病情严重,生后不久即死亡。新生儿硬膜下出血临床表现与前面所谈到的硬膜下出血相类似。

任何小儿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均应考虑到ICH的可能性。如有出血性疾病史或有外伤等诱因,而无明显颅内感染表现,更应考虑本病。应及时选择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确诊。

1.一般检查 ICH时可有贫血,血沉加快,周围血白细胞数增加,如为白血病所致时可见幼稚细胞。任何原因所致的脑出血,均可出现一过性蛋白尿糖尿及高血糖等变化。

2.脑脊液检查 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如发现均匀血性脑脊液,除外穿刺损伤即可明确诊断。鉴别方法可将穿出的脑脊液连续分装3个试管静置数分钟,如观察到脑脊液颜色均匀一致而无凝块,其上清液变黄,隐血试验阳性,提示腰穿前即有出血,非腰穿时损伤所致。在新生儿尚可借助脑脊液内有无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而予以区别,若有则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可持续1周左右,离心后上清液的黄染逐渐加重。另有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多增多,糖正常或稍低。但如有严重颅内高压表现,或临床怀疑其他部位的ICH,则应暂缓腰穿检查,以免诱发脑疝。

3.硬膜下穿刺检查 适用于幕上硬膜下出血的诊断,对新生儿和前囟门尚未闭合的婴幼儿在前囟的侧角进行硬膜下穿刺即可确诊。在正常情况下,针头进入硬膜下腔,无液体流出或只能流出几滴澄清的液体。若有硬膜下血肿则可流出含有大量蛋白质的、红色或黄色或水样液体。为明确硬膜下血肿是否为双侧性,对前囟门的两侧均应穿刺。对新生儿穿刺后流出0.5ml以上的液体即有诊断意义。

4.病因学检查 应结合病史与临床表现进行相应检查,如血象、凝血功能、骨髓穿刺等,以鉴别出血原因。

1.颅脑CT 是确诊ICH的首选检查,可精确判断出血部位、范围,并可估计出血量及查见出血后的脑积水。惟脑干的少量出血可出现假阴性。

2.颅脑B超 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对ICH的诊断率较高,且可在床边进行,具有方便、安全、经济等优点,并可进行动态观察,以随时了解血肿及脑室大小的变化。

3.磁共振血管成像或脑血管造影 是明确出血原因和病变部位最可靠的方法。尤其是脑血管造影即可确定诊断,还可进行介入治疗。但需搬动病人,检查时间也较长,一般于病情稳定后进行,或适用于病情危重、需急诊手术者的术前检查。

4.脑电图 脑出血时行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出血侧有局限性慢波灶,但无特异性。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