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脾气虚证:脾气亏虚,运化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乏源所表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
脾阳虚证:中焦阳气虚衰,阴寒内生,运化功能障碍所表现的腹部疼痛,喜温喜按,泻下清稀,四肢不温和脾气虚的症状。
病因
脾气虚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或思虑劳倦,则易损伤脾气,诚如《内外伤辨惑论》所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或年老体弱,脏气虚衰,或慢性疾患,消耗脾气,均可导致脾气不足证。故《外科正宗》说:善养生者,节饮食,调寒暑,戒喜怒,省劳役,此则不损其脾胃也,如不然,则精神气血由此而日亏,脏腑经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由此而日削,所谓调理一失,百病生焉。
脾阳虚证:可在脾气亏虚的基础上,由气虚导致阳虚,而形成脾阳虚证。故亦可具有脾气虚证的病因。若饮食生冷,损伤脾阳,寒从中生,形成中焦虚寒证,此即《医方论》所云:人非脾胃无以养生,饮食不节病即随之多食生冷则寒生或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则运化不及。因此,《医贯》谓: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热,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张聿青医案》论曰:脾胃之磨化,尤赖肾中一点真阳之蒸变,炉薪不熄,釜方成。均道出了脾之健运,有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
病机
脾气虚证:脾位于中焦,与胃互为表里,主运化水谷,吸收精微,输布水津,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古人对脾之消化功能,认识到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行,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因此,脾气亏虚,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减弱,则病证百出。故东垣以脾胃为人之主,脾胃和一疾不生,亏则百病生焉。
阅读本文的人还看过:
1、痛经吃什么好
2、长痘痘吃什么好
3、秋季唇干
4、吃什么水果减肥
更多有关中医内科内容,请点击查看【中医内科】专题栏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