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情感麻痹的治疗方法

发布日期:2014-11-29 20:34:05 浏览次数:1596

发布时间:2008-10-04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79人关注

家庭突然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文化的、环境的),但是,由于家庭功能不良,诸如家庭领导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人、家庭内部互相折磨、家庭关系扭曲、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家庭松散、互不关心、中老年人的困难,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员在不同程度上卷人家庭纠纷,在病态的家庭关系中都占有一角,从而导致各种病态情感和行为障碍。

总体上说,家庭治疗是把家长、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当作一个自然单位,旨在改进这一家庭单位的整体功能的治疗过程。即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来造成个体的变化。

家庭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自我组织,它从产生到结束要经历六个阶段,形成一个家庭周期 。一、解除约束的年青人;二、婚姻关系与家庭的形成;三、养育幼儿;四、孩子进入青春 期;五、成年的子女离家;六、晚年。家庭问题常常发生在家庭周期转型的过渡时期。心理学家相应地提出六条转型期过渡的关键原则:源家庭(父母亲)接受亲子的分离;新婚夫妻培养对家庭的责任;接受和养育子女;家庭内外界限松动以帮助青少年独立;接受子女分离并欢迎新成员(子女婚姻对象);接受代标角色的转换。

11岁~15岁,对青春期的孩子,家庭的规则和教育要具有弹性,父母的情感要变得相对紧密,保持与孩子的界限并留出感情空间,以培养他在社会情感。对孩子的行为不再用简单的是非判断,而要采用积极认同和理解的方法,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当出现家庭冲突时,要把孩子的行为问题看成是成长的问题,而不要轻易上纲上线。有的家长喜欢找孩子的问题,以为这就是爱和关心,其实,过多的批评易于形成孩子的自贬之心,遗患无穷。我们总是鼓励家长们多看孩子的优点,多夸奖和欣赏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夸大孩子的正性面就等于缩上他的负性面,就等于让孩子的心灵永远沐浴在阳光下。? 如何订立家庭规则?家庭规则应简单明了,就像游戏规则,太多太杂人人都会犯规,就失去了规则的意义。订立规则和执行有两种对立的态度:坚持和摇摆,僵硬和温柔,以此作双向坐标形成四种组合。父母对规则持坚持和温柔的态度,孩子易于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稳定的情绪。摇摆的温柔,孩子学会钻父母间的空子,利用父母管理的差异,生出许多的毛病来 。坚持但方法僵硬,孩子内心压力过大,易于形成心身疾病。久而久之孩子会利用发烧、肚子疼、头晕等躯体症状来逃避规则。摇摆且僵,孩子处于在两难和无论如何都错的境地,家庭里似乎什么都对,又什么都不对。天长日久孩子会发展出神经症或精神病态的行为来适应和对抗规则。

父母管教儿子的方法是互相抵消的,一加一等于零。的确,在我的临床治疗中。发现许多儿童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是父母的教养观点不一致, 但却都要争夺教育权所致的。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有无论如何做都是错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发展出一种混乱的行为来逃避这种两难情境。

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特征。现代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各式各样,绞尽脑汁,却很少在玩的方面给孩子一些启迪或一个联想的空间,即便是拉琴下棋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功利色彩,而非一种对生命与生活的体验和抚慰。这种情形下,玩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让人心身激荡的魅力,已经没有了对孩子心灵塑型的创造性。在着急的父母眼中,孩子们的玩像是一种偷懒与发傻,一种幼稚,一种不良情绪的发泄,一种对家长的反抗与逃避,或是一种对成长烦恼的自我麻痹。较为开明的家长对学龄儿童每天能给一个小时自由玩耍就算不错。在我 的游戏教学中,我有相同的体会,游戏的教学重要的不是孩子学会了什么而是孩子们玩的是否快乐,出现他本身身激涤荡的魅力。

在心理学看来,玩有时是孩子为了补偿母爱或尝试脱离母爱的一种心理技术,不管多么幼小的孩子,当他们玩上瘾时是不需要纠缠父母的。另一方面,玩需要有足够的智力和手眼的灵巧,如果玩一种游戏上瘾,心智的能力也会飞速提高。在儿童社会心理发展上,玩还有学习社交和适应同龄孩子间竞争的力量。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6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