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治疗冠心病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本报记者李娅通讯员王娟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疾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比如冠心病,检查方法就有心电图、彩超、拍片、冠脉造影、CT等等,治疗方法又有药物、搭桥、放支架等等,患者经常面临如何正确选择的问题。本期“专家坐诊”特别邀请湖北省武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美春,给读者朋友提供冠心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多年“老胃病”竟是冠心病
家住武昌积玉桥的老李,患“胃病”多年,一直在多个门诊看病,自服胃药多年,后来到心内科就诊,医生诊断其为冠心病,他不相信。4月初,他到省武警总医院找张美春主任就诊,张主任建议其进行冠脉造影或冠脉多排CT检查。他大惑不解:我体检的时候查过心电图,除了有点心肌缺血,其他检查都还好,怎么会是冠心病呢?
张主任告诉老李:实际上日常的体检一般是常规的心电图、心脏彩超、拍胸片等,只能作为冠心病的筛查。当病人出现典型的症状,如典型胸闷、胸痛等,应做运动平板试验或者行冠脉多排CT检查,但最终确诊还是靠冠脉造影。由于冠脉造影是一个有创性的检查,很多患者都有所顾忌。如果患者不同意行冠脉造影,也可以选择行冠脉多排CT,但是对于冠脉CT阳性的病人,还是需要行冠脉造影进一步地明确病变的位置和狭窄程度,以便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容易被忽略的隐形杀手
“那我隔壁有个邻居没有你说的胸闷胸痛症状,医生怎么也要他做心脏检查呢?”老李很奇怪。
张主任解释:不是所有的冠心病都有典型的症状,约1/4的冠心病病人可无任何明显的心前区不适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无意中发现心电图存在心肌缺血,或经冠脉造影证实狭窄性的病变,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型的心肌缺血。主要有三种情况:(1)完全无症状而偶然发现心肌缺血,较少见;(2)急性心肌梗死后病人存在的无症状型的心肌缺血,发生率高(是有心绞痛症状发作的3-4倍);(3)无症状型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型心肌缺血同时混合存在。无症状型心肌缺血常见于糖尿病病人,诊断先靠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核素心肌显像进行初步筛选,但目前确诊无症状型心肌缺血的唯一方法还是选择性冠脉造影术。
“那我开始发病的症状为什么不在心脏上面,反而像是在胃部呢?”老李还是不理解。张主任说:“您刚发病的时候属于不典型心绞痛:其发作时疼痛部位可在胸部以外,以上腹不适或疼痛多见,其次是左上肢、颈、咽和牙齿等,个别病人表现为头痛及后背痛。一般每次发作时疼痛部位和放射部位相对固定。不典型的心绞痛的疼痛性质可为烧灼样或钝痛,有些病人可有胸闷和窒息感。有些病人对疼痛性质叙述不清或难以准确形容,时常笼统述为胸部不适,有些病人表现为慢性疲乏或发作性疲乏和软弱症状而无明显疼痛症状。”
严重患者须药物配合手术治疗
“我做了冠脉造影后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治疗方案呢?”老李对如何确诊已经弄清楚了,现在他关心的是如何治疗。张主任列举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治疗方法。
1.如果冠脉造影结果正常,而且没有危险因素,可以不服药物。轻度异常的病人,可服用预防冠心病的药物。
2.冠脉造影提示血管病变非常严重,既不能行支架植入,又不能行冠脉搭桥的病人,需要严格的药物治疗,例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等。
3.冠脉造影后狭窄超过70%的合适做支架的血管(左主干超过50%),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行支架植入术即介入治疗,有些需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外科手术俗称冠脉搭桥),当然,具体情况由医师决定,这样既能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再次发生心梗、猝死等),又可以明显改善或者消除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手术后好习惯很重要
说了这么多,老李还是有些不放心,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些治疗安全吗?放了支架或者搭了桥是不是就不用吃药了?”
张主任告诉他:冠脉介入诊治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对于适合治疗的病人,不治疗的风险远远大于进行手术的风险,一般来说,医师都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前评估,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
另外,放了支架也不是万事大吉不用吃药了,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少喝酒,健康饮食。实际上,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无论是否行支架植入,都需要严格规范地服药。
听完介绍,老李明白他该怎么做了。他住院三天,为诊断和治疗作准备。第四天,医生为老李做冠脉造影证实,其右冠状动脉近段狭窄大约90%。医生当时为老李成功植入一枚药物支架。术后老李行走甚至爬楼梯时再也没有“胃痛”的感觉了。出院前,张主任叮嘱他:治疗并没有结束,术后的保健还要靠他自己。老李充满信心地点点头,走出医院。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