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注意身边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患者2
调整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多伴有高血压,而适当调整血压,有利于出血部位血小板聚集而止血。但应注意的是,血压不易降的太快,若血压降的太快,会使本来已受损而有限的血管调节作用不能发挥。降的太低,会使病灶区的血液供应更趋减少,而使病情恶化。降压幅度一般应降到比卒中前稍高的水平,收缩压维持在20kpa~21.2kpa,舒张压维持13kpa左右。
止血和防止再出血。一般认为止血药对脑出血无效,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一定帮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血液流变学的深入研究,人们注意到脑出血急性期有纤溶系统亢进。主张早期用5~7天为限,常用氨基己酸6~12克静滴,每日1次;或止血芳酸400~600毫克静滴,每日1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加用云南白药、甲氰咪呱等药物。
维持营养,防止水电解质紊乱。患者由于呕吐、昏迷,不能进食,或用脱水剂,液体大量丢失,极易引起水和电解质失衡。对意识不清而不能进食者,应鼻饲进食,每日补液1500~2000毫升,补钠5克,补钾2~3克。出血多者,可适当增加补液量,体温每升高1℃,每公斤体重可增加液量5毫升。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有资料表明,高血压性脑出血,单纯死于出血者仅占4%,而绝大多数死于并发症。因此,提高对并发症的认识,进行积极有效治疗,也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脑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疝,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脑心综合征等,在治疗中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并发症,要进行有效的治疗。
外科治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骨瓣或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二是钻孔或锥孔穿刺血肿清除术。
骨瓣或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适用于出血部位不深、出血量大、中线移位严重、术前病情在ⅲ级以上,已有脑疝形成的患者。此手术多需对患者实行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大,增加病人负担,适应征局限,病死率、致残率都较高。其优点是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达到立即减压的目的,止血效果满意,同时术中还可去骨瓣减压。
钻孔或锥孔穿刺血肿清除术,适应于各部位出血,特别是深部出血,如丘脑出血、脑室出血等。优点是局麻下完成手术,操作简单,脑损伤轻,适应征广泛。一般首次清除出血量的60%-70%即可,余下可择日再次吸除或配合应用尿激酶冲洗。缺点是不能止血,无活动出血时方可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可以准确定位,甚至可改变穿刺方向,多点抽吸,清除血肿比较彻底。
脑出血内科治疗病死率一般为50%~60%,而传统的外科治疗方式是开颅清除血肿,需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这类病人又多为老年人,手术耐受性差,故并未能降低病死率。为此人们都在探寻微创、有效、简便的治疗途径。
凡病情迅速恶化,深昏迷双瞳孔扩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无明显意识障碍者,无论采取何种疗法效果都好;对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疗法优于内科疗法。
记者: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呢?
刘世伟:老年人一般多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等疾病,冬天由于寒冷的刺激,容易导致血压升高、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造成血管破裂。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应注意以下问题:
控制血压。必须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高血压,定期检查,确诊后就应坚持服药治疗,以降低及稳定血压,防止反跳及过度波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