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降压达标为何这样难
笔者的一位老熟人王大爷,今年72岁,在10年前被确诊患有高血压,最初几年由于自觉症状如头痛、眼花等比较突出,基本上能够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在140/80毫米汞柱左右,但近两年来,他认为自己的高血压已经好了,未经医生许可,就擅自停药,今年春节期间突发脑出血,当时测血压达到200/120毫米汞柱,虽经医务人员全力救治,仍遗留有左侧半身不遂,他为此后悔不已。
我们都知道,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不仅高血压本身可引起诸多问题,当血压控制不良时,其并发症还会大大增加,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和老年痴呆的几率大增,像王大爷这样的教训就非常典型。可以讲,我国目前老年高血压的防治情况令人很不乐观,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病情认识不足、不愿意治疗或者治疗不科学的现象很普遍。如何帮助老年人加强对高血压危害性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防治成为迫在眉睫的挑战与艰巨任务。
发病
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近半
根据国际高血压学会高血压防治指南,凡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若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近期国际上有研究显示: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27%的人患有高血压;在80岁左右的人群中,75%患有高血压,在≥80岁的人群中,90%患有高血压。我国的近期研究资料显示,在我国≥60岁老年人群中有49%患有高血压。
现状
达标率低,接受治疗仅1/3
目前调查发现,老年高血压危险性知晓率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者少,老年高血压降压达标者少,这“三低”也是老年高血压防治的难点。有资料显示,我国仅32.2%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控制率仅为7.6%。
老人高血压防治效果不理想,归结原因,主要是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便存在不在乎的心理,不治疗;有部分老人则喜欢“追风”,如一些广告宣传“偏方”、“祖传秘方”,而放弃正规降压治疗;有些则因经济紧张或舍不得花钱,延误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还有部分老年患者个性强,凡事自作主张,包括用药、换药、停药等都不按医嘱,擅作主张,影响治疗。
特点
与中青年相比,老年人患高血压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如下:
1、以收缩压增高为主:收缩压高与脑卒中、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强,是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危险性的重要因素。
2、血压波动大:老年患者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而动脉壁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随情绪、体位、气候等变化而出现较明显的血压波动,可显著增加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
3、脉压差大:脉压差大是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因素。脉压大者易发生脑卒中。
4、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特别易见于使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精神类药物者。
5、伴随疾病多:常与糖尿病、冠心病、老年痴呆等疾病并存。
治疗
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并重
如何针对老年高血压的特点提高防治效果,重点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总风险。鉴于老年高血压有收缩压增高为特点,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低于150-140毫米汞柱为宜,有糖尿病或肾病者应更低为宜,多主张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左右)。
2、降压药宜从小剂量开始,有利于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或血压过低或血压下降过快。
3、降压药的用药原则是从单一到联合用药,在临床上,我们遇到的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应用2种以上降压药物才能达到降压目标,联合用药首选方案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如非洛地平缓释片)配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或配合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如缬沙坦),当然还有其他配伍方案可以选择。
4、应动态血压监测,以详细地了解患者的血压特点与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尽可能避免发生血压波动大的情况,特别是夜间高血压、耐药性高血压、异常血压波动等。
5、针对老年高血压伴随疾病同时治疗,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脑中风、急性心肌梗塞等)。
6、根据个体因素,注意个体化用药与科学用药原则有机结合。
7、同时配合心理干预、行为调节、饮食控制、减轻体重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只有将非药物疗法与药物治疗两者结合起来,降压目标才能较易实现且能巩固疗效。
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
主任医师罗光明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