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炎的常见病因及预防
俞海英,南京市第二医院肝内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二十多年,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药物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重型肝炎的综合治疗。撰写论文二十多篇,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核心期刊上。参与编写江苏省传染病三基训练指南、传染病三基训练习题集。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并获奖。现为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
相比成人,小儿免疫系统不成熟,儿童最易受到肝炎的青睐,婴幼儿感染乙型、丙型肝炎后容易成为慢性携带者。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预防小儿肝炎的发生,小儿肝炎发生后如何处理?本期名家访谈,我们专访了南京市第二医院肝内科主任俞海英教授。
小儿肝炎常见的传播途径
儿童感染肝炎,绝大部分是来自母婴传播,也就是母亲感染乙肝,然后在母体内传染给了孩子,只有10%-20%是后天被传染上的。俞海英介绍,小儿肝炎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类:
1、乙型肝炎病毒:乙肝主要是母婴传播,包括:①围产期传播,如母亲表面抗原阳性,其婴儿发生乙肝感染率可高达75%-90%以上,其中多数患儿在分娩过程中被感染。②宫内传播的发生率为5%-15%。③也有幼托机构、学校的水平传播。
2、对于一岁以内的患儿,多见于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肝功能异常,巨细胞病毒是先天性病毒感染中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近几年来感染呈上升趋势,而且年龄愈小,其易感染性愈高,症状也愈重。因此,对于孕妇进行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和单纯疱疹I/II型的筛查非常有必要,以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此外,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药物引起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炎均能引发小儿肝炎。
打完乙肝疫苗后记得查下抗体
随着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国家计划免疫,孩子出生后,会在24小时,一个月和半年内,被免费接种三针乙肝疫苗。但是,打完三针后,很多家长往往将之抛到脑后。尽管通常情况下,打三针大部分人都会拥有抗体,而且可以保护8-10年,但也不排除少部分人接种后的滴度不足,无法起到完全的保护预防作用。
为此,俞海英建议,孩子打完三针后,家长可在第七或八个月带孩子去医院查一下表面抗体滴度。如果滴度低于50,则打一针加强针。如果滴度达到要求,则可放心,不用去管。
出现这些症状,小儿可能患上肝炎了
有不少孩子患上了肝炎,可家人竟然毫无察觉,直至病情“原形毕露”才想到上医院,既贻误了治疗时机,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孩子。其实,发现小儿肝炎症状并不难,只要对孩子进行细致地观察,就可以发现。那么,究竟小儿肝炎的症状有哪些呢?
俞海英介绍,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当心小孩可能得了肝炎。看面色:主要是观察孩子的面部是否发黄,特别是巩膜和结膜(白眼球)是否发黄,接着就要看是否有周身皮肤发黄。一旦发现黄疸体征,应及时带孩子去做相关的检查。
看食欲:观察孩子的食欲是否正常。观察最近吃饭香不香,饭量是否下降了,是否不想吃饭,如果一见到肉或闻到油腻味就呕吐,也要特别当心了。
看精神:多留意孩子的精神状况是否良好。如果原先一直顽皮、活泼、好动,突然变得懒得活动,经常疲倦,想睡觉,应引起重视。
另外,小便发黄,呈浓茶色等,在地面上留有黄色痕迹,同样要引起重视,不排除是急性肝炎。
专家提醒,由于小儿肝炎早期没有症状,大多是在检查时才会被发现,因此,家长要格外注意预防。
警惕小儿药物性肝炎
除了乙肝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小儿药物性肝炎。俞海英介绍,南京市第二医院近八年来收治住院小儿肝炎739例,小儿药物性肝炎77例,占小儿肝炎发病10%,加上部分由可疑用药史而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患儿发病率远远高出10%,提示临床医师必须重视对小儿药物性肝炎的防治。
药物对肝脏的损害随时都可能发生,俞海英介绍,即便最平常的感冒发烧,挂抗菌素时,一些抗菌药也会造成肝脏的损伤。因此,无论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建议家长最好加做一个肝功能,了解一下孩子的肝脏情况。
由于小儿药物性肝炎常不易发现,一方面由于患儿年龄小,述说不清病情;另一方面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近年来,小儿药物性肝炎有增多趋势,与药物种类不断增加,儿童用药品种相应增多有关。因此,在孩子用药上,家长一定要慎重,遵医嘱,切忌自己当医生,给孩子乱吃药。嵇旭东戚在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