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的中醫治療
據資料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一百萬的新感染病例,其中有百分之七十五集中在亞太地區。台灣也屬高盛行地區,約有百分之十至十五的人口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就是約有三百萬人口;另外有約百分之二至三的C型肝炎患者,約四十至六十萬人。若再加上酒精性肝病和其他較少見的肝病患者,全台灣可能就有百分之二十是「肝不好」的人。
在二十年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醫師只能給予支持療法,請患者多休息不要太勞累,所以慢性肝病又被稱為富貴病。目前由於科學家與臨床醫師的積極投入,對B型肝炎病毒致病機轉的研究,已使積極治療有了很大的突破,治療上也有尚稱滿意的結果。
秀傳中醫部主任廖道文表示, B型肝炎與C型肝炎患者來中醫就診者不在少數,而這些患者當中,又以慢性肝炎(亦即肝功能異常,拖延甚久者)佔大多數。
廖主任進一步表示,中國傳統醫學對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療,一般是以柴胡、丹參、甘草、芍藥、連翹、山藥為基礎方,視個人體質情況需要再斟酌用藥,如濕熱熾盛者,可加虎杖、茵陳;納差、嘔噁、腹脹者,酌加陳皮、竹茹、藿香、厚朴;有黃疸者可加梔子、金錢草;肝區不適者加鬱金;脾胃虛弱者加白朮、茯苓;體虛乏力加黨參(抑或沙參)、黃耆;脾腫大者可加內金。
中醫的治療目的在降酵素、保肝取得一定療效,症狀改善方面也有所助益,更可延緩慢性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甚或癌病變的發生。廖主任強調,定期檢查肝功能(GOT,GPT)、胎兒蛋白(AFP)、腹部超音波,或e抗原或e抗體的測定,對肝病的進展抑或預後皆有其必要性。
一般人常說,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台灣是個充滿生氣、極具競爭實力的地方,而人民的生活也都富足而充實,絕不像是病懨懨的社會,所以,人生是彩色或是黑白,不是肝的好不好緣故,而是態度上如何去面對而已。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