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病因:新生儿肝炎起病于满月之内,故感染可能发生于胎内,多数由病毒引起,常见的病原有:肝炎病毒(包括HAV、HBV、HCV、HDV、HEV)、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腺病毒和EB病毒,以及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及鼠弓形虫、细菌等各类病原体感染等。细菌感染中B组链球菌、李斯特菌、金葡菌、大肠埃希杆菌等可引起肝脏病变。目前为止尚有许多新生儿肝炎病因未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亚洲相当普遍且经常发生在新生儿早期,但并不引发新生儿胆汁郁积,他们大多数无症状而且在1岁以内肝脏功能正常,尽管在婴儿期可发生严重的急性或暴发性乙型肝炎,这些患儿在出生后2个月之内并不出现肝脏功能异常或黄疸。CMV是新生儿肝炎病原中最常见的一种,常早期出现症状。
诊断: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较为困难。只能根据病史与体征,从常见病中逐个予以排除。凡出生后2个月内,以黄疸发病,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大便颜色灰白,尿色深黄,持续1个月以上,而且原因不明者即可诊断为狭义的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对于新生儿肝炎,病因明确后,则可进行相应的命名,如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新生儿乙型肝炎等。
半乳糖血症性肝损伤在新生儿期即可发生,但由于易被其他临床症状所掩盖而延误诊断,故于新生儿期发现原因不明的肝损伤时,便应考虑到本病。若用富含果糖的食物喂养婴儿后出现肝损伤,应考虑到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但是患儿的症状大多数延迟至新生儿期以后或在出生2~3个月后才就医,此时则应从广义范畴对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进行病因的鉴别诊断。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