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住房信息联网为何难产
湖北日报讯近年来“房叔”“房姐”不断被曝光,令公众对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的建成有了更多期待。记者随机采访多位市民,他们认为这一系统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异地炒房等现象,更有可能成为反腐利器,使得官员来源不明的多套房无所遁形。
最新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舆论普遍认为“6年太久,应只争朝夕”;事实上,2010年就开始启动的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屡屡“难产”,并非只是技术原因,更多在于利益阻碍。
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建设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但业内人士认为,技术上说,住房信息联网并不复杂,将纸质信息录入数据虽然庞大,但不足以成为一拖再拖的理由。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已经有不少官员开始着手处理手中的多套房,在苏州市吴中区,某中介公司经理向记者推介一套附送全套红木家具的4室2厅精装房,他坦言:“这种房子光装修家具就三四十万了,虽然不确定房主是什么人,但很明显一般老百姓不会这样处理房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直言:“这件事对地方而言没有什么利益可言,而且很多地方财政还依靠房地产,很多人手里有来路不清楚的房子,现在要让他们自己做一个系统‘曝光’自己,谈何容易?”
相关专家认为,国家掌握完整的数据信息,可以为楼市调控提供参考,真正看清楚楼市的问题所在,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实现科学管理;而且,这项工作越早进行,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都越有利。因此国家必须在这项“触动利益”的改革中明确各方责任,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更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明确进度时间表和问责机制,推动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早日建成。(本栏综合新华社电)
来源网址